雪峰山子阳
当国庆中秋的喧嚣逐渐归于平静,有人断言“怀化旅游热难再”,但数据与现实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2025年双节期间,怀化以121.73万人次游客量、同比增长93.21%的爆发式增长,以及1.12亿元旅游收入的翻倍提升,交出了一份文旅融合的亮眼答卷。这场热潮背后,是政策、业态、文化的三重驱动,更是怀化从“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型的生动实践。
一、政策引流:从“门票经济”到“体验经济”
双节期间,怀化推出的五条“惠旅宠客”举措堪称“流量密码”。A级景区免首道门票、国有停车场免费开放、外地车辆轻微违法免罚等政策,直接降低了游客的出行成本。以黔阳古城为例,门票全免后,夜游人数反超白昼,盛世华章花灯巡游、非遗绝技街头展演等活动吸引游客驻足至深夜。数据显示,10月1日至5日,黔阳古城所在洪江市接待游客超13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1.37%,“免费牌”打出了“高回报”。
政策红利不仅惠及游客,更激活了市场主体。洪江古商城推出“财神挑战赛”、沉浸式夜游,芷江受降纪念馆提质开放后日均接待量突破5000人次,飞虎风情街、桃花岛水厂咖啡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这些案例证明,当政策从“收门票”转向“造场景”,游客的停留时间与消费意愿自然水涨船高。
二、业态创新:从“单一观光”到“多元体验”
怀化的旅游热,本质上是新业态对传统模式的颠覆。雪峰山索道的开通堪称典范——这条飞跨青山的索道,将原本需徒步3小时的山路缩短至23分钟,更将云海、梯田、森林等景观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为此,中央电视新闻频道专门进行了推介。双节期间,山背花瑶梯田、穿岩山森林公园、北斗溪文旅小镇游客量增长超30%,沿线酒店“一房难求”,索道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黄金走廊”。
在榆树湾文旅商综合体,音乐狂欢节、DIY工坊、民间体育挑擂赛等潮流业态,让年轻人找到了“微度假”的新方式;东盟集国际嘉年华则以200米花灯天幕、国际大马戏、东南亚美食,构建起“小而美、精而特”的异域风情空间,家庭游客占比超60%。更值得关注的是“文旅+体育”的跨界融合——湘超怀化队主场赛事吸引1.4万现场观众,外来球迷推动住宿需求攀升35%,“为一场球赴一座城”成为现实。
三、文化赋能:从“资源展示”到“价值共鸣”
怀化的旅游爆火,离不开文化IP的深度挖掘。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将杂交水稻纪念园与高庙遗址考古公园串联,游客可亲手触摸“金砖”、参与非遗“稻作匠心”手工市集,感受“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文明历程。双节期间,该区域游客量翻番,旗袍旅拍、亲子手作等体验项目让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
五溪非遗园则通过VR、AR技术,让侗族木构、花瑶挑花等42项非遗“活”了起来。游客戴上设备,即可“穿越”至千年前的匠作现场,这种科技赋能的传统技艺展示,使非遗从“保护对象”转变为“消费产品”。数据显示,非遗园双节期间文创产品销售同比增长200%,“文化+科技”的魔力可见一斑。
四、长效保障:从“短期爆红”到“持续发热”
旅游热的可持续性,离不开安全与服务的双重保障。双节期间,怀化市文旅广体系统对重点景区、文保单位开展多轮隐患排查,紧盯消防、用电、疏散通道等关键环节,实现“零重大投诉、零负面舆情”。市县两级24小时值班制度与视频会议系统实时调度,确保了10月5日至6日5起景区类投诉的100%办结率。
服务细节同样可圈可点。荆坪古村推出免费停车场与充电桩,各场馆半价开放声光电体验项目;洪江古商城为汉服游客提供免费入园通道;怀化市博物馆新馆每日4000个预约名额提前3天售罄,文创商店日均销售额近万元。这些“润物细无声”的举措,让游客从“来一次”变为“来多次”。
怀化的双节旅游热,绝非昙花一现。当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化IP深入人心,这座城市的旅游生态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升级”。从雪峰山的云海到黔阳古城的灯火,从非遗园的科技互动到农耕文化的沉浸体验,怀化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多元的体验、更温暖的服务,证明着“旅游热难再”的论断为时过早。
未来的怀化,或许不再追求游客量的简单增长,而是致力于让每个到访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这,才是旅游长红的真正密码。(老大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