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届四次会议 获奖者左一为作者
亲历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二十年
葛以政
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04年11月,我当时在淮阴区政协秘书长的岗位上。因为前一年我任淮阴区政协文史委主任时编著过文史资料《淮阴访胜》且较有影响,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便安排我为首届理事会的副秘书长。2010年1月,我55岁从淮阴区建设局党委书记任上退居二线(当时不需要再上班),3月就到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驻会来了,一直到如今。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是我老年生活发光传热的精神家园,亲历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二十年是我人生中最有价值的重要阶段。
第一届理事会(2004.11—2009.11)
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是2004年11月成立的,是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以南京军区与省政协老干部为主体的社会团体)的会员单位,首任会长花法荣当时还在淮安市政协副主席的任上(当时市政协的文史工作由他分管,市政协主席刘学东指定他担任会长),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曹启瑞担任副会长,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季祥猛担任副会长、秘书长,这样的社团班子与市政协文史委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调动起全市(包括高校)的文史人才,与县区政协的文史工作及其研究会工作上下联动,这样一来,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工作就做得有声有色了。
淮阴区马头镇是古代淮阴县的行政中心,也是中国大运河清口枢纽遗产区及其遗产点的核心区域;其历史文化积淀非常丰厚,也是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首先关注的重点。花法荣会长、荀德麟顾问其时都在市政协副主席的任上,他们带领市理事会成员前来考察;我作为淮阴区政协的秘书长,也是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副秘书长,理所当然承担起事务性的会务工作(区政协主席王祥生也大力支持并亲自出面接待)。会议之日,从马头镇到王家营,较有价值的历史文化点位都看全了。
韩信是淮阴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历史名人,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与韩信研究会联合召开韩信文化研讨会(淮阴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建扬主持成立韩信研究会,他亲自兼任秘书长,我和徐业龙同志皆为副秘书长),我为会议准备的论文《筑坛拜将的用人启示》也在研讨会上发了言。此文2006年12月被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大型理论与实践文献《和谐中国与全面小康》(第二卷)中,并荣获一等奖;2007年被收入《干部之友丛书•组工探津》(中共淮安市委组织部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2007年11月20日被江苏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表彰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2005年编印文集《淮安历史文化研究》(第一辑、第二辑,均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06年编印《韩信研究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我都有文章入选。研究会最初办简报,2008年开始办会刊《淮安历史文化研究》(每年四期)。我也积极响应,参加研讨,提供文章,有些成果得以刊发。
第二届理事会(2009.11—2015.1)
2009年11月,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会长花法荣,常务副会长曹启瑞、季祥猛,秘书长季祥猛。因为季祥猛在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的岗位上,研究会仍与市政协文史委在一起办公。
2010年1月,我55岁从淮阴区建设局党委书记任上退居二线,在家赋闲。经秘书长提议、研究会会长办公会议决定,我3月份就到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驻会来了(市委西大院内)。我在市政协文史委办公室(市委西大院2号楼225室)有了一张办公桌和两个档案橱,与在职工作人员一样上下班(有工作午餐,中午不回家)。当时,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刚刚建立联络员制度,我便以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的身份成为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联络员。3月27日,曹启瑞副会长带我前去参加了第一次联络员会议,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办公地点设在民国时期的总统府内,能够在这里见到省里的高层领导、与各市的联络员交流,我深感使命光荣和责任重大。
我的日常工作除了承担研究会的日常事务之外,主要就是编辑会刊《淮安历史文化研究》。此刊之前总共编过7期,从第8期开始由我执行编辑,我也成为副主编之一(季祥猛为主编)。之前的封面图窗都是文物图案,第8期封面图窗开始采用风景图片,48页内容仍为黑白色彩。我按照主编意图认真组稿,努力撰稿,为提高办刊质量尽其所能。2010年11月经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淮安简史》,因为撰稿工作是先前布置的,我只是配合曹启瑞副会长做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
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前几年的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扬。2010年10月,经淮安市社科联推荐,会长会议决定由曹启瑞副会长和我前去吉林省延边州(朝鲜民族自治州)参加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第21次工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上,我会获得了“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先进社会科学团体”的匾牌。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与市政协文史委紧密合作,市政协文史委的一些成果项目也离不开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机构与专家的努力。2011年,市政协文史委与洪泽县政协合作编写《百里文化长廊洪泽湖大堤》,我作为撰稿人之一,完成了从码头镇到高家堰相关篇章的组稿。
大运河申遗,时机极好,研究会必须有所作为。深入研究运河遗产,我们也应该多尽责任。我潜下心来,夜以继日,几个月间,完成两篇长文。一篇是《惠济祠中的神灵与清口治水的联系——山神和海神的内进与融合》,作为淮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的《淮安文史活页》创刊号(荀德麟编审,季祥猛主编,2012年第1期,总1期)于2012年6月14日刊印1000份,单篇成册(4月19日已经超前试印40份,4月20日发给大运河申遗跟踪考察组,获全国政协文史委和省政协文史委好评)。另一篇是《从清口枢纽到杨庄水利枢纽》,作为《淮安文史活页》2012年第2期(朱友冬编审,季祥猛主编),于2012年11月23日刊印1000份,也是单篇成册。这两篇文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被誉为“清口枢纽研究的姊妹篇”。也被曹启瑞主编的《淮安运河文化研究(第三辑)》(河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收录其中。在后来的运河申遗过程中,这两篇文章被文化部门作为清口枢纽的解说资料发挥过重要作用。
2012年12月,在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二届四次会议上,我被推选为副会长(驻会),《淮安历史文化研究》的组稿工作仍是我工作的主要方面,我也由此成为会刊的执行主编(季祥猛仍为主编)。
花法荣会长带领我们走出去,到运河沿线考察学习,为本市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出谋献策。2012—2013年,我们分三次北上,每次一个星期,分段考察了鲁冀京津区域内的运河遗存,我们写成的《关于弘扬运河文化,加快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的建议》《关于恢复里运河上部分码头的建议》,受到市长曲福田的赞赏,并批示给有关单位办理,许多内容都得到了落实。我还撰写了《鲁冀京津运河考察记》《泗水探源》等文章,被收入《淮安运河文化研究文集(第四辑)》(河海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在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议上分发后,《鲁冀京津运河考察记》被省内专家点名赞扬。2014年12月,曹启瑞副会长又主编了《淮安运河文化研究文集(第五辑)》(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10月,花会长还安排我们考察了浙江运河(包含浙东运河),使我们对中国大运河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我也写成《浙江运河考察记》,在会刊《淮安历史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2015年第1期上刊出。第二届理事会期间,花会长还带我们到盐城、常州、宿迁等市去参观学习,我们也接待过常州等地的研究会人员前来参观交流。
第二届理事会和之前一样,每年都召开一次会员大会,两次理事会,会议上还安排车辆,带大家出去参观本市的历史文化景区景点(各县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都是我会的副会长,市志办、市党史办、市档案局、淮阴师院等单位和部门也有我会的副会长);每年还会组织两次讲座,因为市委西大院的会议中心条件好,使用方便,人员也容易集中。只要一有通知,大家都愿意前来,既能交到文友、学到知识,又能领到书刊、愉悦身心,有这么好的平台条件,大家何乐而不为!
第三届理事会(2015.1—2020.12)
2015年1月,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名誉会长花法荣,会长曹启瑞,常务副会长季祥猛(兼任秘书长,市政协文史委主任仍在任上)、高岱明(不驻会),我仍为驻会副会长。研究会仍与市政协文史委在一起办公,前几年在市政协文史委的编外帮忙人员,先后有李璟璨、朱维明、陈瑾、黄美艳,我们各自磨炼,取长补短,合作共事,和谐相处。
2015年五一假期,市政府行政中心迁往翔宇南道1号,市政协在南楼13楼办公。曹启瑞会长仍然担任市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他的主要精力放在老年大学这边。因为会刊《淮安历史文化研究》与市政协文史委关系紧密,我便连同研究会档案跟随季祥猛主任一起迁过去了。市政府安排专线车接送机关人员上下班,我离家很远,也就跟随1号线专车早出晚归了,车上熟识同路的机关人员,交流本地历史文化,赠送文史书刊,大家都很高兴。
研究会的会员大会和会长会议正常都在市老年大学的大小会议室里举行;理事会活动多在本市范围内,参观学习午餐前开个短会;一般性的学术活动就在新的行政中心的会议中心举行了。受会场位置、人员分散等条件的限制,会内专门组织的讲座也就难以继续了。
淮安市民政局与我会联合编写《淮安地名史话》(中华书局2015年10月出版),曹启瑞会长亲自担任部分篇章的撰写工作和全书的审稿工作,我只是承担了一些服务性的工作。为纪念清江浦开埠500周年,季祥猛主任主持《清江浦研究文集》的组稿工作,以市政协文史委、中共清浦区委、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编撰的形式面世。2015年1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我有《“清口枢纽”世界文化遗产解读》等文章被收录其中。2016年,淮安市政协文史委、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联合编写《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淮安段概览》(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我也是四位撰稿人之一。
我的主要工作仍然是执行主编《淮安历史文化研究》,这是本会最重要的工作。多年的连续办刊,我们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社会各界也对本刊寄予厚望。2016年夏秋,本会与淮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签订合作办刊协议,自秋季开始将刊名改为《淮安历史与文化》,总刊数连排为“总第33期”,原48页扩展为64页,原黑白印刷改为彩色印刷,印数也由1500册增加到2300册。刊物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本刊彩印在全省文史界也独树一帜,受到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高度赞扬。
《清河县志》是淮安市主城区的重要志书。元明清时期的清河县包含着宋代以前淮阴县的大部分区域,《清河县志》是如今淮阴区、清江浦区、洪泽区这三个区的历史典籍,然而大多失落无存。我在编刊撰文的工作中,深感对志书理解运用的重要性,便以手中珍藏的《咸丰清河县志》(是《淮阴县志》的主编周立诚先生提供的,他先前是从省图书馆复印回来的)为突破口,尝试点校工作(市内职能部门、图书馆和档案局都没有本志底本)。点校工作得到会内领导的支持,季祥猛主任先与清河区联系,让我前去商谈;又逢清河区与清浦区合并为清江浦区,我再与清江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蒋风云商谈,达成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与中共淮安市清江浦区委员会合作编印点校本的协议,因为《咸丰清河县志》是清河县治迁来清江浦后编纂的第一部志书,清江浦区委将其作为本区历史文化的根脉,区委书记仲凤笔亲自为点校本作序。我们组织会内权威专家认真审核点校底稿,又经过中国文史出版社的三次审改,《咸丰清河县志(点校本)》终于在2017年4月正式出版(印数3000册)。2017年4月16日,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与中共淮安市清江浦区委员会在淮州宾馆三楼会议厅联合举行《咸丰清河县志(点校本)》首发式;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接下来又举行三届三次会议,各县区和市直机关有关部门及其淮阴师院都有本会会员参加会议,《咸丰清河县志(点校本)》便首先在全市范围内普及开来了。
2017年4月16日,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与中共淮安市清江浦区委员会在淮州宾馆三楼会议厅联合举行《咸丰清河县志(点校本)》首发式
第三届理事会期间,本会还承接了市民政局的两个项目。一个是《中国地名大辞典》中“淮安市”所属条目的编写工作,曹启瑞会长亲自把握这个项目并承担“淮安区”所属条目的编写工作,我也承担了“淮阴区”所属条目的编写工作。另一个是《淮安包容故事》的组稿工作,季祥猛主任承接并主持组稿工作,我也提供了两篇文章。2020年10月,《淮安包容故事》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几年在市政协文史委办公室配合共事的人员是朱维明、陈瑾、黄美艳,我与他们长期配合、形成共识、默契办事,相处快乐。黄美艳大学毕业后为文史委工作服务了8年(淮安市政协文史网和微信公众号都做得很有影响),2020年10月考上了淮阴艺术学校的事业编制,我们都为她的成功而祝福。
2020年4月,因社团管理需要,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必须与市政协文史委分开。4月17日,我便与档案资料一起从市政协文史委办公室搬出来,迁到五九创意产业园三号楼205室(市委西大院原人事局办公的位置),因为此处与市老年大学仅一墙之隔,我靠近曹启瑞会长便于开展会内工作。会刊组稿仍然是主业,与市政协文史委协作办刊的状态也还如前。会刊2020年第2期、第3期就是在这个办公室里完成组稿工作的。
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2020年底到期,必须换届。市政协副主席仲波已经退休,成为第四届理事会合适人选。社团的法人必须更换,市级机关县处级以上干部都不能担任新的法人。曹会长与名誉会长花法荣,新会长人选仲波形成一致意见,让我担任新的法人。因此,法人更换手续、社团年审手续和换届材料准备的具体工作就都是我手中之事了。
一间房的办公室显然不能满足新一届理事会的需要,经过领导筛选,签订租房协议,2020年10月,办公地点便搬迁到健康东路116号综合楼7楼上来(原物价局办公的地方。我们有两间办公室,一间会议室兼书库)。办公桌橱和档案材料经历了再一次搬迁,我也再一次独自履行了搬迁和整理的具体事务。
名誉会长花法荣老当益壮,钻研多年,著成《明清淮安学术史稿》(先前多有文史作品),2019年1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对本市的文史学术研究定能起到引领作用。他老人家早就建议我将自己的文章汇编成册了,我迟迟未动。如今,我感觉是应该汇编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了。好在平时一直做有心人,又都是发表过、修改好的备用文章,将其集中到一起,选择一下,分分篇章,定个书名;曹启瑞会长从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欣然为之作序。2020年12月,48.9万字的《淮阴清河清口研究文集》就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也可以算作参与研究会工作以来研究成果的集中汇报吧。
2020年12月,在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20周年之际,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荣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先进集体”牌匾,我也获得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
2021年6月,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被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联席会议表彰为“2019—2020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促进条例》实施工作成绩显著单位”。
第四届理事会(2020.12—2025.12)
2020年12月26日,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举行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淮安市政协原副主席仲波为会长,聘请花法荣、曹启瑞为名誉会长,淮安市政协原秘书长吉文海为副会长、秘书长,我继续担任副会长(驻会)。仍有各县区的研究会会长和淮阴师院的专家学者担任副会长(机关在职干部先前都按规定退出了)。
本届理事会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淮安历史与文化》为主阵地,每年在广大会员中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为会刊写一篇文章,为研究会发展提一条建议,为淮安历史文化办一件好事、实事)。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
为了活跃理事会工作,本届理事会每年组织一次学术考察活动,也组织各位副会长赴淮河沿线学术考察了一次。
2023年10月29日,理事会到扬州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仲波会长亲自担任会刊主编,加强办刊构思策划,加大重要选题和重要文章的约稿力度,力求在发扬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办出新意。仲会长对《淮安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改版,对封面封底进行了新的设计,自2021年第1期(总第51期)始,封面题字由竖排改为横排,请名誉会长曹启瑞重新题写。每期选取一张市内摄影家的精彩照片作为封面图片;封底每期选择市内一位知名书画家的作品加以推介。仲会长亲力亲为,广泛联系专家学者,主动约稿,深入钻研,撰写刊物的每一期卷首语,经常为刊物提供自撰之文和推荐他人佳作。
我为新版《淮安历史与文化》的第一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本会48个版面的组稿任务仍然由我来编排,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的材料仍由朱维明同志排为16个版面,陈瑾参与审稿、负责刊物分发和社团年审等工作。其他配合审稿的人员如杜涛(副主编)、徐业龙(副主编)等仍然各尽所能,积极努力,按时完成每期审改本的审改任务。
运河文化研究,特别是清口枢纽遗产区、遗产点的研究依然是这本刊物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刊的突出亮点。因为清口枢纽关系明清的朝廷命脉,时间跨度很长,工程技术复杂,国家档案和地方志书涉及的内容太多,不断解密和交流归国的珍贵资料时常涌现,我们也就不断会有史料珍贵的文章面世。我们关于清口枢纽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图文并茂,对于清口枢纽知识的普及,对于清口枢纽在大运河中重要地位的宣传,及其在“大运河清口枢纽核心展示园”的规划与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之外,还有“大运河清口枢纽核心展示园”中镌刻两副楹联的石牌坊,已经成为展示园中的标志性景观,成为参观游览者最喜爱的留影地)。我与会内相关专家不断受邀,陪同各个层次的需求者(高层如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任徐剑、新华日报社组织的全国百名记者团、省水利厅市水利局领导等)到清口枢纽遗产区、遗产点的多个点位上现场参观,为之解说各个点位的重要作用、建设过程及其点位之间的联系。也应邀参与多个融媒体关于清口枢纽宣传片的节目录制,有的还上了《学习强国》。
明清两代的清口枢纽核心区在当时的清河县境内,清口治理的最关键时期又是康熙、乾隆时期。因此,康熙、乾隆《清河县志》是我们探视当时社会管理现状的最佳窗口(乾隆二十六年前的清河县治在如今淮阴区马头镇旧县村,康熙、乾隆《清河县志》就是在那里编纂的)。而《乾隆清河县志》本市无馆藏,私人无家藏,查找无头绪;《康熙乙亥清河县志》失落二三百年,国内馆藏无存,日本却有藏本,更是望洋兴叹。多年来,我不懈寻找,2021年先找到《乾隆清河县志》底本,2023年初又意外获得《康熙乙亥清河县志》的扫描件(底本在日本皇家图书馆)。我先后两次抓紧点校,精心运作,皆受到仲波会长的热情鼓励,也得到淮阴区政协时洪兵主席的鼎力支持(时洪兵主席曾任淮阴区王营镇党委书记、淮阴区委常委、淮阴区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也曾在市政协文史委工作多年,他是从市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的岗位上回任淮阴区政协主席的),我们采取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与政协淮安市淮阴区委员会合作整理的方式出版点校本。两个点校本的序言皆请中共淮安市淮阴区委书记王建军撰写(王建军书记是文献学博士,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乾隆清河县志•点校本》于2022年1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康熙乙亥清河县志•点校本》也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25年1月出版。这两个点校本皆印3000册,都在淮阴区人大、政协的“两会”上首次分发,使得两部珍贵志书迅速得到普及。
清江浦王家营“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享誉全国。民国年间成书的《王家营志》是非常著名的镇级志书,淮阴区政协主席时洪兵与王家营街道工委书记邓运国形成共识,邀我译读《王家营志》,以普及地方历史文化,为淮阴区城市品位的提升提供历史依据。我腾出时间后,连同《泗口考》一起译读,使之形成淮阴区运河以北区域历史文化典籍的完整组合,按仲波会长指示以淮安市淮阴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与淮安市淮阴区王家营街道办事处合作编印的形式出现,《〈王家营志〉〈泗口考〉译读》(淮安市新闻出版局准印)便于2023年7月编印成书了。此书印数2000册,在王家营街道成立五周年的庆典大会上举行首发式,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愿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这座精神家园的精神之花越开越艳、文化之果越结越多。
2025年5月5日—5月13日完成初稿,8月12日修改,9月排入《淮安历史与文化》定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