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3511 知青诗词爱好者刘雨顺印象记 作者╟王国顺(辽宁阜新)
(此文转自2014年阜新市政协编撰出版的‘阜新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阜新知青故事》'一书)
中国 20世纪中叶后,有一个特殊的年份,将被历史永久刻痕,成为岁月化石。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八年,中国第一人毛泽东,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全国数千万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初、高中学生自京都大邑、省市、县、旗、区城市告别亲人,打着背包,扛着红旗,乘火车、卡车、马车,如同华夏九百六十万土地上的河流,涌向农村、牧场、马埸、林区、边寨,演出了一代人甚或几代人的波澜壮阔的人生历史剧,演绎了共和国的一次巨大人文、人口、政治、精神的嬗变。直到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六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十余年,迷一样的变迁,知青们多少血泪、血汗、苦恼,忧伤,有多少憧憬、探索,思考、迷茫,问天问地问历史问苍生问神鬼问未来,有人沉沦了,有人锻炼成日后改革开放新时期各行各业中的杰出人物,成为于社会于国家于人民的有用之材,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刘雨顺是知青队伍里普通的一员,也是一颗闪亮晶莹的星星,他的人生轨迹,是知青、农民、工人、企业家、企业县处级领导者,退休后历练为知名的知青诗词作家,在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上为知青们赢得了一个成功人士的话语权。
2014年8月21日下午,刘雨顺在辽宁阜新市长途客运车站送我返彰,临上车时,我说:“回去吧,别送了,还能像咱们年青时那样吗?”他淡然一笑,依然深邃睿智的眼光望向远方。我忽的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诗的情境是友人啊,这一分别前,再多喝一杯吧,再多相守一会,多一份祝福和情谊啊。眼前景让我记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即末的一年,我休军官假从部队去阜新市看望他,在他家中,俩人席间对饮,他给我背诵这首又名巜渭城曲》亦称巜阳关三叠》的诗,那眼神那声音满是切切情谊,可见他对友情依旧深深笃诚。
当他走进辽西北的土地
刘雨顺1966年6月,在阜新市铁路中学高三年级毕业。当时全国取消高考,他留校搞“文 化 大革 命”1968年9月17日,他下乡到辽宁省彰武县四堡子乡韩家大队韩家小队。21岁的他走进了辽西北广阔的生活原野,也走进了当时政治色彩极浓的中国底层社会。他真诚地把自己融入进农民中间。生产队里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各种活计,他都干过,且捡最累最脏的干。干的不比农民少,质量也不比他们差。春天种地带头施粪、夏天铲地当头锄,秋天收割开谷趟子打要子,割高粱他打头立高粱攒子,冬天起畜生圈刨粪,都是硬手活。生产队长和社员们很佩服这个年轻人吃苦、能干。“这些活咱们老把式都费劲巴力的,雨顺真行,知青到这儿能吃苦,将来肯定错不了。”不久,村上缺小学教师,想调一名知青去,便选中了他。别人争都争不到手的好差事,他却婉言谢绝了。他说还是让别的知青去吧,干农活虽然累点,我可以顶个一等劳力。他热爱农民农活,农民也爱他。用现在话说,他人缘好,口碑好。
说到他的吃苦精神,后来几个熟悉他的人讲了个故事。他调到公社机关后,因为文笔出众,聪慧,且肯于吃苦,公社党委一把手把他当作临时秘书,下乡去哪儿带到哪儿。有一回遇雹灾,一把手书记包片离公社近四十里的先锋大队。当时书记也只有四十多岁,身体非常健壮,且能吃苦,干工作很实在,一般人跟不上他脚步,怕分到他那组,吃不消。书记相中他,他也有意锻炼自己,就与书记两人各背着行李包,步行半天来到先锋大队。白天和农民一起到地里干活抗灾,晚上开会总结动员,”学大寨”鼓干劲,有时到后半夜一两点钟,社员们都挺不住了,书记却劲头十足,刘雨顺也坚持挺着。凌晨三、四点书记醒了,打扫住家院子,做生产前准备工作,他也忙着跟上书记的脚步。他说,苦累算不了啥,我已经习惯
了,跟谭书记下乡工作学到了不少东西。公社一些干部这样赞许:“小刘,你能跟上谭书记脚步,真不易”。多年以后,当他回忆农村这段生活时,不无感慨地说:知青生活使我认识了农村,农民,了解了社会基层情况,也使我得到了锻炼,历经苦难的人会更珍惜生活。
青年才子名一方
那时,大队上出板报,宣传时尚政治理论口号,他端庄秀雅的粉笔板书字迹,时常出现在大队院里和村街头的板报上,蜡板刻印的小型报纸和传单带有精美的图案,使老百姓赞叹不已。百姓们口口相传,说知青里有个叫刘雨顺的大才子。事情被公社领导知道了,便把他借调到公社机关,任广播站站长,那是1970年3月,他23岁。这个岗位,当时是公社“革委会"最主要的宣传阵地,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需要锐敏的政治嗅觉,干练的工作作风,并能写一手新闻消息、人物通讯、典型经验文章等各类稿件。从此,四堡子公社广播喇叭里,每天都有他的文章出,传遍了每个大队、小队甚至社员家里,县广播站,市广播电台,市报社常有他的文章播出,刊出。
刘雨顺在学校时,是各科全优的学生,可惜那个时代,全国高考都停止了,未能读全国一流的大学。彰武县四堡子乡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沙地、海子临界,自然风光、人文景致激发了他这个年轻人的文学情愫,他以日记的形式写了很多自由体与古体诗歌,亦有短小的杂感、随笔、散文。初显他在文学方面的天赋。
相识成师友
1970初春年我自小队被调到公社做一些零杂工作,作为一个青年农民的我才有机会认识了刘雨顺。我第一次见到他,他正在公社大院门外的宣传栏板上写文章,字迹优美洒脱。腹稿就是成稿,兼有各式各样的插图,粉笔字以白、蓝、黄、红、绿几色出现于文章内容间,更让人赏心悦目,一如他帅气潇洒的相貌。而后,他又回到他的办公室,俯身刻划钢板,用蜡纸复印出宣传单,字型优美多变,下笔千言的文章更让我惊异。有公社干部说:“这是咱们公社的青年才子,知识青年刘雨顺。”又说,我“这小伙叫王国顺,挺帅气的,是老贫农王玉花的二儿子,爱好书。”刘雨顺抬头看了看我,这一看,从此我俩成了终生朋友,那时他23岁,我17岁。从刘雨顺那儿我读到了被称为了称为“中国的肖洛霍夫”的作家”峻青的散文集巜徂徕山漫步》小说《黎明的河边》巜老水牛爷爷》,以及郭小川的两首诗,还有黑龙江散文家林青的《大豆摇铃的时节》等。使我大开眼界。当然也读了刘雨顺的几首新体诗作,我羡慕极了。半年多后,我参军赴北部边疆戍边去了,临别他赠我一本新日记册,说:“到了部队,会更有出息的,给你老寡母争争气,好好学习文学吧,书读多了,写作就会好了。”在部队里,我写的第一封信是给我母亲及兄长和弟弟们的。第二封信写给了刘雨顺。两信同一天从边地重镇索伦发出。从此,我的十三年军旅生涯中与刘雨顺书信往来从未间断。我们在书信中大多谈文学、历史、政治、哲学以及人生与友情……他知识广搏见解深刻,文笔隽永,给我以很大启发,我以他为楷模,书信也如他的一样,是散文化了的。刘雨顺是引领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启蒙老师之一。八年后的1978年当我从边地回来探亲时,再次去阜新市看望他,他曾于后来的书信中写了一首《忆和国顺弟第二次相会》的诗赠我:“山隔路远难相忘,借得纸笔传春芳。梦里重逢共笑语,难忘杯中玉兰香。”我不会写旧体诗词,然激情所致,便于4月18日在回信中和打油诗以赠:"戎马关山居远方,逢君难得此时光。春暖花开当再来,茅屋笑语共飞扬。兄弟情谊海难量,别君我心增惆怅。举杯同进豪兴酒,狂歌伴我又边疆。”现在想来这诗是情真而艺拙了,但诗之真情和风骨还是有的吧。这一年我又为兄长兼恩师的刘雨顺写了几首拙作,可见当时我对他的认知和崇拜。此处择其一首:
《夜梦友人雨顺兄,醒后作二题》“夜梦忽惊醒,挚友来梦中。倾谈在军隅,在在别离情。深沉若江海,瀚笔抒豪情。心装家国事,愤激狐鼠行。世人沉醉日,汝君独清醒。平凡一劳人,我识此英雄。友谊结十载,知己胜弟兄。信去何不返?念念情愫萦。遥祝君康健,为学日日攻。盼君继杨朔,莫学严子陵。"
边工作边学习献身事业
1972年,他25岁了,回到了他读高中的这个城市一一阜新。回城后,他曾当过百货公司营业员,市百货公司宣传干事、宣传部长。后调到市委经济部宣传处工作,而后曾任市副食品贸易中心副总经理、阜新市糖酒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市梅雪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市啤酒厂副厂长。行政级别在二线前,为正县团级。业务职称为经济师。1975年,他被市财贸系统推荐到大连财经学院进修经济理论,后于1978年,又在职到辽宁省商业干部学校进修马克思的《资本论》。他不止一次的通读了马克思《资本论》1-3 卷,至今还保留着厚厚的几大本学习札记。他说:马克思的价值学说和再生产理论使我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我以后的工作中起到了潜意默化的作用。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他 1982 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辽宁电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1985 年毕业获大学文凭,并获得‘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称号号。他曾在信中高兴地对我说:“虽因文革没有上大学,但也总算圆了大梦。”
刘雨顺当店员也好,当领导也好,工作作风总是务实、谨慎、勤勉、认真,他的精细周致是出了名的,他与人为善,敢于担当,如何对待上级,如何对待下级都做得很得体,大度、大气、正直是公认的,上级嘉许,下级爱戴,也是众所周知的。他至今还保留着一摞子荣誉证书,他最珍重的是阜新市政府授予的五讲四美积极分子和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包乡带村先进工作者等几本证书。他说,生活的舞台是没有观众席的,我们须用一生的精力来演好担当的每一个角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圆青年时代梦一一成为诗词名家
刘雨顺的退休生活,似有陶渊明遗风。不过他是晚于陶两千年的新时代的“陶渊明”。不只“桃花源里可耕田”,不只“悠然见南山”。他所耕耘的土地是广博的、多彩的,陶渊明所想象不到的。他开始学电脑,上网、打字、开始职业写作、练学书法,开始旅游、钓鱼,也由此多会故知交新知。在交友上他依然如青年时代一样,重情谊、讲义气、惜缘份。而他投入最多的还是读书、写作,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通过旧体诗词写作这一形式,他与多姿多彩的华夏历史,与祖国壮丽的山河,与为历史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古今贤达,与血浓于水的亲人、友人对话。
记得,他青年时代最喜屈原作品,尤爱《离骚》《九歌》,他对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尊崇备至。他也极喜“文体众备”、伟大现实主义的中国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犹爱红楼梦小说中的诗词,且有一定的研究。(也喜欢曹雪芹同时代人词人纳兰性德。他几乎游遍了祖国名胜之地。秀美山川似为他而屹立,奔腾江河似为他而流,走兽飞鸟似为他而歌行,夏云春雨秋夜月、蓝天绿地似为他而展姿,他便回报他们以爱,作诗赋词以颂。
巜扬州月夜》
萧馆厅堂接画楼,隋风唐韵放歌喉。
醉堪淮左千秋月,更照琼花古渡头。
七律 巜登华山》
西岳登来步步艰,悬阶倒挂上摩天。
莲峰触目千寻壁,御岭惊魂万丈渊。
落雁凌空旋栈道,苍龙卧背锁金关。此生历尽华山险,何处巉岩不可攀?
他至爱自己的 家乡,眷恋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吟咏在他的诗词里:
七律 家乡美(阜新美景)
瑞应香火苦听禅,大漠清波返自然。
百代懿州存古塔,千崖雕像起烟峦。
巨龙湖水连天碧,查海文明世代传。
三塔凝幽观锦色,晨晖一抹照乌兰。
写给第二故乡辽宁彰武的:
秋游彰武大清沟
沙环林带落杂英,中有清流共碧生。
遥看沙鸥频戏水,近闻锦鲤打漂声。
芳堤缓步生幽趣,古树浓阴隐语莺。
一叶轻舟泊晚渡,岚烟数绕罩夕峰。
真是笔下意象万千,仪态万方。
我读古今人山川诗篇不算少,就个人创作诗作之多,质量之佳可与刘雨顺堪比的,不过数十人耳。当然大小谢、李白、陆游这几座山峰太高了,刘雨顺及我个人都得仰之以望。然就个别佳作,刘可跻身几位大师之诗林而无愧。
刘雨顺的诗词,文思绵邈,哲意深邃,情味极浓,意向平凡却卓特,旧体之瓶装新酒。有了刘雨顺的诗的证明,就如毛泽东所说,旧体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
诗词作家刘雨顺,似为恢复并革新中华旧体诗词而来到了这个世界上的。
2014年(农历甲午)仲秋于辽宁彰武
【作者简介】
岩川,原名王国顺,曾用笔名紫丹、国顺等。汉族,有三分之一蒙古族,锡伯族血统,祖籍山西河津,河北乐亭,后至内蒙古哲里木盟。辽宁作家协会会员,原阜新市作家协会、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彰武县文化馆馆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驻会副主席(主持日常全面工作)。主编过县级报刊《彰武文艺》《柳河》、《沙柳》。曾获一九八九年辽宁散文“丰收杯"奖(辽宁政府文学奖前身)、"中外第二届散文诗大赛奖"、"中国微型作品大赛奖"。散文诗《深山马兰》选为2002中国年度散文诗佳作,多篇散文散文诗被选入出版社文学书籍中。出版散文集《鸿影》、《光影》、蒙古抒情歌剧剧本《姗丹高娃》。曾任彰武县乡(镇)村屯系列史话主编,彰武"中华诗词之乡"倡导第一人。十二余年军旅生涯,为军官转业至地方。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
【诗与大地·驼铃】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诗评】
【诗与大地·红枫】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