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那半月饼吃了吗
吕永刚
月圆时 你在哪儿
月光下 我的诗歌在寻找
我的梦里你是一朵花
开在心上 是不是过于浪漫
才让我们各执一方
去年给你那半块月饼吃了吗
今年又有半块留给思念
青春那枚戒指 丢在岁月里
成为走不出的圈圈 套在回忆指间
每到打捞沉浮 发现自己就是一条鱼
网来网去 为漏网窃喜
时间是一堵墙 挡住回头路
挡不住那条心路历程
肝胆相照 照不回影像
孤独影子 倒映地上
若是一粒种子多好
长出亲亲你我 再风流一次春光
我们都老了 老成一组音符
伴随唢呐声声 挽歌凄凉
中秋望月 望断来时旅途
丢一地相思 别说痴情
痴情是爱与情的写真
是日子收集的珍藏
谁不爱风光无限 却被有限隔离
假如 假如是什么 是梦 是荒唐
既然没有假如 那就真实相约
空洞语言越不过心海
那里需要一条小船
载着我们靠岸
今夜无你 无我 共枕缠绵
与月相伴 空杯问盏
都说十五的月亮 十六圆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我等 等到你捧着圆月归来
等到我们共赏明月时光
等到一块月饼
你一半
我一半
《祈祷圆月下共酌臻情》
——评析诗人吕永刚诗作《给你那半月饼吃了吗》
杨宝库
中秋望月,自古便是文人寄情的契点。古人常以中秋圆月道尽天下相思,而吕永刚的诗作《给你那半月饼吃了吗》,则以烟火气的“半块月饼”为引,将这份跨越古今的牵挂,揉进岁月褶皱里,谱成一曲祈祷圆月下共酌臻情的恋歌——它不沉溺于孤独的感伤,反倒以“等”的执着,让每颗藏着惦念的心,都能在诗行中找到同频的共振。
诗中“半块月饼”的意象,是牵挂最鲜活的注脚。去年问“给你那半块月饼吃了吗”,不是寻常的寒暄,而是将思念化作可触碰的惦念:那半块月饼里,藏着共处的时光、未说完的情话,是“各执一方”后,唯一能跨越距离的情感信物。今年“又有半块留给思念”,则让具象的月饼升华为抽象的守望——古人以“鸿雁传书”寄情,诗人则以“半块月饼”存意,前者是遥远的期盼,后者却满是生活的温度,仿佛那饼还在掌心留着余温,只等重逢时愉悦分食,让“你一半,我一半”的约定,成为情感圆满的终极象征。
诗中字句藏着通透的情感,更显思念的坚韧。“时间是一堵墙,挡住回头路,挡不住那条心路历程”,道尽时光的不可逆与情感的永恒。孔子叹“逝者如斯夫”,多是对岁月流逝的怅惘,而诗人却跳出这份伤感:时间能隔开地理的距离,能模糊青春的模样,恰如“青春那枚戒子,丢在岁月里”,却隔不断心底的惦念和浓浓的相思,就像“孤独影子,倒映地上”时,诗人没想过放弃,反倒盼着“若是一粒种子多好,长出亲亲你我”——这份期待,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在认清“挡不住回头路”后,仍选择让情感像种子般扎根,透着不向岁月低头的积极。
更动人的是,这首诗能让所有“有同感之人”共情,因它写透了“团圆”的本质。“我们都老了,老成一组音符”,诗人不回避岁月的沧桑痕迹,甚至提及“唢呐声声,挽歌凄凉”,却立刻转折:“别说痴情,痴情是爱与情的写真,是日子收集的珍藏”。这份清醒,让思念脱离了苦涩——它不仅是年轻人的风花雪月,也是历经沧桑后,仍愿为“共赏明月”而等的执着。就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里珍藏的遗憾,在吕永刚的诗里,变成了“等到你捧着圆月归来”的期待:团圆从“此刻共在”的圆满,变成了“心有所盼”的希望,即便眼下“今夜无你,无我”,但“空杯问盏”不是孤独,而是为重逢预留的仪式,让“千里共婵娟”的传统期许,有了当代人的温度。
这首诗最深刻的哲思,早已超越个人的思念。它写的是所有“各执一方”的情感:或许是时空阻隔的情人,或许是久未见面的亲人,或许是相隔两地的挚友,那些藏在“半块月饼”里的回忆,都是“日子收集的珍藏”。诗人说“空洞语言越不过心海”,所以他不用华丽的辞藻,只以“需要一条小船,载着我们靠岸”即浪漫又朴实期待,告诉每个思念者:只要心有所盼,“团圆”便不会遥远。这份“等”的执着,不是消极的守望,而是积极的坚守——它让思念成为最有温暖的力量,让每个在中秋望月的人都坚信:终有一天,能在圆月下共酌那杯甘甜的美酒,共食那块香甜的“半块月饼”,真正拼成最开心、最完整的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