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岭的浪漫之约》(散文)
文/沈巩利
一片粉白的花海,如何唤醒沉睡的秦岭北麓,改变一方水土的命运?
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静静地依偎在群山怀抱中。几年前,这里还只是秦岭脚下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如今却因千亩荞麦花海而声名远扬。
故事始于山胡的西岭坡上那几片试种的荞麦花。当镇村干部带着村民在这片荒坡地上撒下第一把种子时,谁也没想到,这一抹粉白将改写整个地区的命运。
一、偶然的邂逅
荞麦花开时节,粉白的花朵随风摇曳,装点着绿色的山峦,在风中飘逸生姿。一天清晨,李武山走上村西的坡岭上,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试种的那二三片荞麦花欣然绽放,如烟似霞,点缀在岭坡之上。
他迫不及待地用手机拍下几张照片,发给了一位好友。照片里,荞麦花在晨曦中泛着柔和的光泽,远山如黛,近花似海。
那位好友看到照片后,当即被这美景打动,午间便开车叫上朋友上了岭。漫步花海中,淡雅的清香扑面而来,灵感如泉涌般涌现。回家后,他一气呵成创作了《清香的荞麦花》歌词,他朋友还笑着润色了一句。
随后的一切如星火燎原:蓝田青年歌手杨卫国演唱了这首作品,“蓝田在线”负责人王磊迅速将其制作成专业片子,人民网当即发布……《清香的荞麦花》就这样飞向了全国各地。
二、从荒坡到花海的蜕变
《清香的荞麦花》走红后,九间房镇原镇长樊旭萍专门看望了词作者并致谢意。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滋水小学校长和青年音乐老师将这首歌排成了六十人的演唱队,参加西安市中小学歌咏比赛,荣获一等奖。
这股荞麦花的热潮,引起了各级的重视和支持。蓝田县乘势而上,投入大量资金,镇村配合,集中时间打造出了今日的荞麦岭景区。
荞麦岭的蜕变堪称奇迹:从2021年的150亩试种,到2022年的500亩,再到如今的千亩规模,昔日的荒坡地变成了令人惊叹的花海。
2024年,蓝田荞麦岭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西安市民近郊游的热门目的地。
三、今日荞麦岭的繁盛
如今的荞麦岭,早已不是单纯的观光花海。沿着西蓝旅游专线而行,远远就能看见红白相间的荞麦花海宛如天边最绚烂的云霞,轻轻铺展在错落有致的山坡上。
景区内配套建设了荞酒馆、荞宴馆、荞咖馆、荞麦故事馆、美术馆和游客服务中心、蓝田厨房美食街等“五馆一中心一街区”,形成了完整旅游服务体系。
在荞咖·荞麦故事馆里,游客可以品尝到特色的荞麦咖啡;在荞宴·乡宴实验室,可以品尝到精致的荞麦美食。
那些由农宅改造而成的民宿,如山水瑜舍、忆间悠居等,散落在花海之间,为游客提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体验。
四、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荞麦岭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了“花海变现、农旅富民”的振兴路径。
围绕“荞”字号特色产业,当地开发了荞麦酒、荞麦醋、荞麦茶、荞麦饸饹、荞麦皮枕头等8大类26种“荞”字号系列农产品,实现了产品增值、产业增效、群众增收。
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荒坡蜕变为金色花海,村民变股东共享发展红利。数据显示,2024年荞麦岭已接待游客105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110余万元。
五、农民的幸福蜕变
荞麦岭的兴起,直接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
51岁的胡峰利曾在西安一家托管班当厨师,看到家乡游客越来越多,她和丈夫回到村里,把老屋整修后办起了农家乐。“最多一天接待200多人,忙不过来,还得叫亲戚帮忙。”她笑着说,“回村后,收入不比原来少,人还更自在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雷娜就是其中之一,她回到村里,应聘成为荞咖啡馆的咖啡师。她惊讶地发现:“咖啡馆单日最高销量达到百杯,这让我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峪口村党支部书记吝朋涛感慨道:“今年村集体收入1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比2021年翻了一倍!” 曾经的“空壳村”,如今产业兴旺、人才回归,焕发出勃勃生机。
六、浪漫之外的深意
荞麦岭的崛起,背后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它不仅仅是一片花海,更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实践。
要为种植和养殖业增添‘智’的元素,为文旅产业增添‘美’的元素,在让广大游客沉浸其中感受自然和人文美好的同时,也让村民赚上了‘轻松钱’。
荞麦岭的发展,还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生态修复、荒坡治理,昔日的低产田变成了如今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致,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七、未来的展望
站在荞麦岭上远眺,秦岭山脉以深绿的色调和峻秀的身姿,静静地守护着这片花海。未来,依托蓝田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九间房镇将大力发展电商经济、直播带货,让“小农户”连入“大市场”。
鸟语花香、流水潺潺、产业兴旺的乡村,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向往。各级将持续用力,主动作为,把和美乡村建设与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以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向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阔步前行。
夕阳西下,游客渐渐散去,荞麦岭恢复了宁静。远处的民宿亮起温暖的灯光,村民们结束一天的工作,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如今的荞麦岭,春有荞麦花开,秋有硕果丰收,四季皆景,日日如画。这片土地,从荒芜到繁盛,从沉寂到欢腾,见证了一个关于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秦岭依旧如黛,而荞麦岭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作者简介:笔名雁滨,原名沈巩利,陕西省蓝田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硕士学位,西安市价格协会副会长、蓝田县尧柳文协执行主席、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尧柳文化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蓝田县诗歌学会执行会长。
编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