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十六章:雪山回声
青海雪山的坐标,如同一块投入冰湖的巨石,在工作组内部激起巨大波澜。军事侦察卫星和无人机对该区域进行了密集扫描,传回的图像显示,在一片巨大的冰川侧翼,隐藏着一个经过巧妙伪装的半地下结构,其入口与冰蚀地貌融为一体,极难被发现。没有明显的车辆或人员活动痕迹,仿佛一个被遗忘的远古遗迹。
“信标信号是从那里发出的,毫无疑问。”技术负责人确认,“但建筑内部情况不明,电磁环境复杂,有强烈的干扰。”
程砚之反复看着那组素数序列,它们像冰冷的雪花,在他脑海中盘旋。“他为什么选择那里?低温环境有利于量子计算机运行……但更重要的是,那里远离尘嚣,近乎绝对的‘孤立系统’,是进行某些极端理想化模型验证的绝佳场所。”他感到韩岳的意图,似乎变得更加纯粹,也更加偏执。
---
第九十七章:高原反应
一支由特种作战人员、技术专家和地质学家组成的先遣小队,秘密抵达雪山外围基地。程砚之通过加密链路,与小队保持实时联系。苏青则坐镇上海,协调后勤与情报支持。
高原反应是第一个挑战。稀薄的空气和极寒的气候,让精密仪器也出现了各种“水土不服”。小队报告,目标建筑外围布设了不依赖电网的、利用地热和风能的独立供能系统,并且探测到多种新型传感器,其布防策略显示出对自然环境深刻的理解和利用。
“他不仅是个程序员,更成了一个……环境建筑师。”小队指挥官在通讯中感叹,“他把自己和整个基地,变成了这片雪山的一部分。”
---
第九十八章:素数谜题
先遣小队无法在不惊动对方的情况下潜入。内部的电子防御体系远超预期。唯一的线索,似乎又回到了那组素数序列上。
程砚之将自己关在房间裡,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他尝试了各种数学变换,都无法解读出这组素数除了对应那个过时理论模型之外的其他含义。疲惫至极时,他无意间瞥见父亲送的那个榫卯模型,心中一动。
他将素数序列不再是看作抽象的数学符号,而是看作一种“结构”——就像榫卯的凸起与凹槽。他尝试将其与那个过时理论模型中,描述粒子“相互作用通道”的拓扑结构进行映射……
“我明白了!”他猛地站起身,“这不是密码,这是一个‘钥匙’的蓝图!他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构建一个能够与他基地核心系统进行‘非破坏性握手’的量子态!他设下了一个挑战:只有理解他思维本源的人,才能获得对话的资格。”
---
第九十九章:虚拟门环
根据程砚之破解的“蓝图”,研究院的量子计算团队,远程制备了一个特定的、承载着那组素数结构信息的量子态,并通过特殊的卫星信道,定向发送至雪山基地的预估接收区域。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举动,如同在未知的深渊边缘,按照对方设定的规则,轻轻叩响了门环。
等待回复的时间,异常漫长。就在众人几乎放弃希望时,雪山基地的干扰场突然出现了规律性的、短暂的衰减。紧接着,一段极其精简、完全不符合任何常规通信协议的数据包,被发送至先遣小队一个隐蔽的接收节点。
数据包的内容,是一组新的坐标,位于基地深处,以及一个倒计时:72小时。
---
第一百章:最后的邀请
新的坐标,指向基地内部一个疑似主控室的位置。72小时的倒计时,悬浮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是一个邀请,”程砚之看着屏幕,声音平静,“也是最后通牒。他给了我们一个进入他圣殿的机会,但限定了时间。要么在时间内理解他、阻止他,要么……他可能将启动我们无法预知的计划。”
苏青走到他身边,握住了他冰凉的手。“无论里面是什么,我们一起去面对。”
雪山之巅,寒风凛冽。深海之下的幽灵船化作了冰原之上的堡垒。韩岳,这个曾经的同伴,如今的对手,在世界的屋脊,布下了最终的棋局。程砚之和苏青,以及他们身后整个“量子城市”的信念与力量,将迎接这终极的挑战。
(第九十六至第一百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