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六章:非对称的涟漪
“萤火虫”事件引发的涟漪超出了技术层面。一家海外有影响力的科技媒体,刊发了一篇题为《“量子城市”光环下的阴影:边缘安全漏洞与数据隐忧》的深度报道。文章看似客观,引用了大量技术细节(有些甚至涉及未公开的接口协议),却巧妙地将一次成功的防御性处置,描绘成系统性的脆弱,并隐晦地提出疑问:一个连路灯时间都无法绝对保证的城市,其核心金融和政务系统的可靠性何在?
报道迅速被多家国际媒体转载,虽然国内舆论在官方引导下保持理性,但在国际资本和科技界,却引发了一轮对“量子城市”项目安全性的质疑。苏青接到数个国际合作伙伴的咨询电话,语气中带着担忧。
“这是舆论战的开端。”苏青在加密会议中对程砚之说,“韩岳,或者他背后的力量,开始攻击项目的‘公信力’这一软肋。他们在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非对称的杀伤。”
程砚之看着那份报道,眉头紧锁。他习惯于在代码和数据的世界里寻找确定性的答案,而舆论场的模糊与复杂,让他感到一种陌生的无力感。
---
第五十七章:父亲的礼物
就在程砚之忙于应对舆论风波时,程怀民老先生让护工给他发来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个手工制作的、极其精致的木制模型,再现了“量子城市”演示厅里那个发光的城市微缩景观,甚至连原子钟塔和量子通信基站的小细节都雕刻了出来。模型底座上,刻着一行朴素的字:“基石”。
程砚之瞬间眼眶发热。父亲用他最擅长的方式,表达了他最坚定的支持。这个模型,不仅仅是礼物,更是一种宣言:无论外界风雨如何,真正的基石,在于人心,在于像他们这样默默耕耘、夯实基础的行动。
他将模型的照片设置为自己加密设备的待机画面。每次看到,都能感受到一股沉静的力量。他回复父亲:“基石很稳。勿念。”
这份来自父辈的、沉默而坚实的礼物,成为了程砚之应对舆论漩涡时,内心重要的定锚。
---
第五十八章:主动透明
面对汹涌的质疑,程砚之与苏青,以及项目管理层经过激烈讨论,决定采取一种反直觉的策略:主动透明。
在获得上级批准后,研究院联合产业安全联盟,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技术开放日”。他们没有回避“萤火虫”事件,反而将其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向受邀的国内外媒体、技术专家和公众代表,详细讲解了攻击的原理、发现的过程、应对的措施,以及由此催生的“蜂巢”免疫计划。
程砚之亲自站上台,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的工程语言,阐述了“量子城市”的防御理念:“没有任何系统是绝对完美的。真正的安全,不在于隐藏漏洞,而在于建立快速发现、快速响应、快速进化的能力。我们选择公开,是邀请全球同仁共同监督、共同完善,因为这关乎我们共同的数字未来。”
这场开放日,如同一场精准的“量子测量”,强行将模糊的舆论叠加态,坍缩向基于事实的认知。虽然仍有杂音,但理性的声音开始占据上风。程砚之那份基于技术自信的坦诚,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
---
第五十九章:咖啡馆的密谈
开放日后不久,一位不速之客到访了量子咖啡馆。他是欧洲某老牌家族办公室的负责人,迈克爾·霍夫曼,也是苏青多年前在华尔街结识的旧识。
“苏,我一直很欣赏你的眼光和魄力。”霍夫曼搅动着咖啡,低声道,“我这次来,不只是为了咖啡。关于‘普罗米修斯资本’,我听到一些风声……不太好的风声。”
他透露,“普罗米修斯”正在全球范围内,以极高的溢价和宽松的条件,收购或入股那些拥有独特数据集或特定领域AI模型的中小型科技公司,其行为模式不像投资,更像是在不计成本地“囤积弹药”。
“他们似乎在准备一场大规模的……‘数据压力测试’。”霍夫曼意味深长地说,“目标,很可能就是那些已经开始依赖‘量子城市’时空和通信服务的关键基础设施。”
苏青将这个消息立刻分享给程砚之。韩岳的下一步行动,似乎指向了更宏观、更剧烈的层面。
---
第六十章:风暴前夜
结合霍夫曼的情报和“玄武”系统监测到的、针对多家关键基础设施企业异常增多的网络探测行为,程砚之团队推断,韩岳可能在策划一场多点多维度的、针对“量子城市”生态承压能力的极限测试。这可能不是一次毁灭性攻击,而是一次旨在暴露瓶颈、制造混乱、摧毁信心的“压力风暴”。
“他想要证明,我们所构建的这座未来之城,在面临精心策划的、来自多个方向的‘混沌输入’时,依然会陷入古典系统般的混乱。”程砚之在核心团队会议上分析道。
应对这种威胁,没有单一的补丁可以修复。需要的是整个系统韧性的全面提升,以及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响应能力。
程砚之启动了最高级别的应急预案“盘古”,旨在整合“量子城市”所有计算、通信和感知资源,形成一个可动态重组、智能调度的统一防御体。
苏青则利用联盟平台,开始秘密串联可能成为目标的关键企业,建立信息共享和应急互助机制。
黄浦江上空的云层,似乎开始积聚。一场数字世界的风暴,正在酝酿。程砚之和苏青站在观测台上,望着脚下这片他们倾注了心血与梦想的土地,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
(第五十六至第六十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