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六章:余波校准
韩岳的暂时退却,并未让复兴岛恢复往日的平静,反而留下一种绷紧的余韵。研究院内部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信任校准”,对所有能接触核心数据的成员进行了更严格的行为审计和背景复核。程砚之亲自修订了安全 protocols,引入了基于量子随机数的动态权限验证,确保即使凭证被盗,攻击者也无法预测下一次的访问密钥。
苏青的“量子科技产业安全联盟”迅速扩张,吸引了国内外数十家负责任的企业和机构加入。她牵头组织了第一次闭门研讨会,主题是“量子时代的技术伦理与安全边界”。会上,一位资深伦理学家提出:“当我们有能力破解任何经典密码时,我们是否也在构建一种新的、无法被约束的权力?” 这个问题,像一根针,刺破了技术乐观主义的表象。
程砚之在会议尾声进行远程连线发言,他没有回避问题:“技术本身无善恶,但技术的应用有其社会成本。‘量子城市’的目标,不是构建一个无法被挑战的‘数字利维坦’,而是探索如何在更高维度上,实现安全、效率与人文关怀的平衡。这需要技术、法律、伦理的协同演进。”
他的发言,为联盟定下了基调——开放但审慎,进取但不忘底线。
---
第四十七章:父亲的方程式
程怀民老先生的身体状况稳定下来,甚至开始用程砚之给他买的平板电脑,学习使用简单的绘图软件。他不再试图去理解那些深奥的量子理论,而是专注于将他一生积累的工程经验,尤其是关于材料应力、结构稳定性的“手感”和“经验公式”,尝试进行数字化、模型化。
一天,他让程砚之看他画的一个复杂桥梁节点的三维模型,旁边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参数和他独有的经验系数。“你们那些量子计算机,能不能帮我算算,我这个老家伙凭感觉给的这些参数,到底准不准?”老人眼神里带着一丝挑战,也有一丝期待。
程砚之将模型和数据带回研究院,利用量子-经典混合算法进行模拟计算。结果令人惊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父亲基于经验的参数,与超级计算模拟的结果高度吻合,尤其在处理非线性、复杂载荷情况时,甚至比某些传统理论模型更接近实测数据。
程砚之将结果可视化,做成简单的动画,带给父亲看。程怀民戴着老花镜,反复看着动画中桥梁节点在各种负荷下的应力变化,久久不语。最后,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嘟囔了一句:“看来,我这把老骨头,还没完全被淘汰。”
这一刻,程砚之看到的不仅是父子间的和解,更是两种知识体系——基于经验的直觉与基于数据的计算——之间,一次沉默而深刻的相互致敬。
---
第四十八章:咖啡与代码
“量子咖啡”成了一个小型的科技文化沙龙。程砚之偶尔会在这里约见一些背景各异的年轻人,有的是初出茅庐的程序员,有的是跨界艺术家,甚至还有哲学系的学生。他不再仅仅谈论技术细节,而是倾听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对技术滥用的担忧。
苏青则在这里试验她的“影响力投资”理念。她会邀请被投企业的创始人来这里聊天,观察他们与咖啡馆里不同背景客人的互动,判断其产品和服务是否真的具有人文温度和社会价值。她发现,在这个充满量子隐喻的空间里,人们的思维似乎更容易跳出固有的框架。
一个雨夜,打烊后,程砚之和苏青留下来清理机器。苏青无意间在程砚之常用的平板电脑上,看到一段他写下的、未完成的代码注释,上面写着:“// 尝试将父辈的经验系数转化为量子神经网络的初始权重……”
她抬起头,看着正在仔细擦拭咖啡机的程砚之。昏黄的灯光下,他的侧脸轮廓柔和。她意识到,这家咖啡馆,不仅连接着他们的过去与现在,也正悄然成为孵化新思想、融合不同智慧的熔炉。代码与咖啡,理性与感性,在这里达成了奇妙的共生。
---
第四十九章:弦外之音
平静之下,暗流从未停止。国安部门的同志秘密约见程砚之,通报了一个情况:通过对“普罗米修斯资本”及其关联方长达数月的监控,发现他们除了金融操作,还在全球范围内,系统地收集与“量子城市”项目相关的、看似无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参与企业的供应链细节、普通研发人员的社交媒体动态、甚至是一些市政配套工程的招标公告。
“他们在试图构建一个极其宏大的‘关联图谱’。”负责的同志面色凝重,“韩岳的目标,可能不仅仅是突破你的技术防御。他或许在寻找整个‘量子城市’生态系统在社会工程学层面的‘脆弱点’。”
与此同时,苏青在审核一份看似普通的商业计划书时,发现其中一家申请投资的物联网初创公司,其硬件供应商与“普罗米修斯资本”投资的一家离岸公司存在隐蔽的股权关联。这份计划书对“量子城市”的数据接口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兴趣。
危险不再仅仅来自于网络空间的直接攻击,而是渗透到了更广泛的、看似无害的商业活动和日常信息之中。韩岳的“弦外之音”,需要更敏锐的耳朵才能察觉。
---
第五十章:静默的博弈
面对新的威胁形态,程砚之和苏青调整了策略。这是一场更加需要耐心和细心的“静默博弈”。
程砚之利用“玄武”系统升级后的社会感知模块,开始对与“量子城市”相关的公开信息流进行更精细化的监控和分析,试图识别出那些被精心伪装过的、带有特定目的的信息采集行为。他给这项工作起了一个代号:“听风”。
苏青则利用其商业联盟的影响力,开始推动建立更严格的供应链审查和投资背景调查标准。她发起了一个“阳光采购”倡议,鼓励成员企业优先选择透明度高的合作伙伴,逐渐挤压那些背景不清、行为可疑的实体生存空间。
他们不再急于找出韩岳的藏身之处,而是致力于加固整个“量子城市”生态的每一个环节,提升其整体的“免疫能力”。这个过程缓慢而琐碎,如同用最细的针脚编织一件防护衣。
夜晚,程砚之在研究院的观测台,苏青在公寓的书房,两人通过加密线路同步着各自的进展。没有激动人心的突破,只有大量数据的分析和一个个微小漏洞的修补。
“这就像在茫茫人海里,寻找一个刻意隐藏了脚步声的人。”苏青说。
“但只要他还在动,就总会扰动空气,产生微弱的‘风’。”程砚之回应,声音平静而坚定,“我们只需要比他有更多的耐心。”
黄浦江的灯火依旧,城市在量子基准的脉动中运行。一场在信息海洋深处、关乎未来秩序的静默博弈,正在进行。而这一次,猎人与猎物的角色,或许正在悄然转变。
(第四十六至第五十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