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我的e时代进行到底
路边
我的e时代是从去年一月开始的。那天我一高兴,还捏了几句顺口溜。开头两句是这样说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今装宽带网。”装了宽带,我就正儿八经成网虫了。于是看新闻,查资料,学习新知识,加入博客圈子等等,忙得不亦乐乎。
知道e时代这个词,是在前年劳动节。在苏州工作的女儿女婿,买了台电脑回来孝敬我,说是让我也e时代一下。什么e时代?我象听天书一样没明白。女儿说:“老爸落趟了吧,再不e时代一下,只怕要成桃花源里的先秦遗民了呢。”
她解释说,e是英文electronic的第一个字母,e时代就是电脑时代和网络时代。为了不当先秦遗民,我只好拿出八十岁学吹鼓手的劲头来。没想到原来参破脑袋都不明白文字是怎么弄进去的,我几分钟后居然也会了。这大大激发了我这个“老夫”的少年狂劲,一夜未睡而把文言小说《陶女》四千多字输入了电脑。
去年6月29日,经网易博客好友宜兴老丁的引导注册了宜兴网阳羡论坛,这一下把我的e时代热情推向了高潮。网易好友都是些天南地北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交往了半年才碰到老丁这么个宜兴同乡。而阳羡论坛就不同了,一进去就感觉乡风乡情扑面而来。一个主题帖发上去,先是会有听雨问君等这样的栏目版主认真评点,然后鼓励的、捧场的、指正的、问候的等众多跟帖接踵而来,让人感受是个文化大家庭,完全不像有些博客圈子那样弄些定式评语糊弄网友。
一年来,通过上网,特别是通过阳羡论坛,我认识了一大批本市的文化网友,如陶都风、梅心蝶骨、鹿鸣呦呦、雪域百合等。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他们的影响下,我的文化情趣被激发了,也真的一头扎进e时代了。当只念了几天中学且干了一辈子粗壮工的我,把过去的涂鸦乱作发到论坛上时,竟受到了他们加倍的关注。我的《千年陶土万年情》等十余篇文章被加置为精华帖,其中《丁山庙会》还受到无锡作协副主席黑陶的鼓励,我的《陶女》、《陶工人家》等七个短篇小说被收入了宜兴网文学频道。
我的涂鸦不再放在抽屉里睡冷觉了。有了网友们的指点帮助,我这个大老粗的写作水平也有所提高了,于是也有了投稿的信心。一年来我居然在报刊上发表了十几篇文章。
今年3月,在网友杜鹃花和小立残阳的推荐下,特别是在糊涂版主的抬举下,我还做了回阳羡论坛的访谈人物呢。3月27日,《宜兴日报》并以“爱生活爱文学的陶工”为题作了报道。怎么样,我的e 时代精彩吧。更精彩的是上个月,我的申请被宜兴市作协领导批准,我成了作家协会会员。呵呵,猪鼻子插葱装象,居然混进文人队伍了。
就在刚才,还有网友从阳羡论坛短消息上问我,以后有什么打算吗?咳,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将我的e时代进行到底啰。
2010年8月 丁山高家桥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出版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集《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