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章:退相干的回声
苏青终究还是侧身,让程砚之进了门。
公寓很大,装修是现代简约风格,冷色调为主,缺乏生活气息,更像一个临时的落脚点。程砚之将那个装着桂花糕的纸袋放在客厅的岛台上,发出轻微的声响,在这过份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两人隔着岛台,再次陷入沉默。道歉的话语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过后,留下的是更深的、需要被填满的空洞。
“喝茶吗?”苏青最终打破了僵局,走向开放式厨房,背对着他烧水,动作有些刻意的从容。
“好。”程砚之应道,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追随她的身影。她瘦了,比起十年前,肩胛骨的线条更加清晰,裹在柔软的羊绒衫里,透着一股坚韧又易碎的气质。
水壶发出嗡鸣。苏青泡了两杯绿茶,端过来,放在岛台上。氤氲的热气在两人之间升腾,模糊了彼此的视线。
“国安那边的同志,把大致情况都跟我说了。”苏青率先切入正题,语气平静,像是在讨论别人的事情,“赵熵,还有他背后的势力……没想到,十年前的那场风波,根源竟然如此……深远。”
程砚之端起茶杯,指尖感受到滚烫的温度。“是我的错。当时……证据摆在面前,我……”他试图再次解释,却发现语言在巨大的历史过错面前是如此苍白。信任的崩塌,往往只需要一个瞬间,而重建却可能需要一生。
“当时的情景,换做任何人,都可能做出同样的判断。”苏青打断他,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疲惫,“我们都太年轻,太相信眼睛看到的东西,也太低估了人心的险恶。”
她的话没有指责,反而更像是一种开脱,这让程砚之更加无地自容。他宁愿她哭闹,她斥责,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用一种近乎理性的冷静,将过去的伤痛轻轻揭过。
“这十年……你受苦了。”他艰涩地说。
苏青笑了笑,那笑容淡得像窗外的暮色:“都过去了。重要的是,真相大白。‘量子城市’项目也能排除隐患,继续推进。”她将话题引向工作,仿佛那是他们之间唯一安全的地带。
程砚之看着她,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他们之间,似乎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膜,他能看到她,却无法真正触碰到那个曾经毫无保留的苏青。十年的分离,在他们之间造成了某种情感的“退相干”,过去的纠缠态已然消失,只剩下两个独立的、带着各自历史伤痕的个体。
他带来的桂花糕,安静地躺在纸袋里,像一个不合时宜的、来自过去的幽灵。
第十七章:量子记忆
那盒桂花糕,最终没有被打开。
程砚之离开后,苏青独自坐在渐渐暗下去的客厅里,没有开灯。城市的霓虹透过玻璃窗,在她脸上投下变幻的光影。
她最终还是无法坦然面对。那句道歉,她等了十年,可当它真的来临时,带来的却不是解脱,而是更深的茫然。十年的隔阂,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抹平的。他们之间丢失的,是整整三千六百多个日夜的陪伴、分享与成长。
她起身,走到书桌前,打开一个上了锁的抽屉。里面没有多少东西,最上面是一个旧的皮质笔记本,扉页上,是程砚之飞扬的字迹:“赠青:愿我们的思想,如纠缠的量子,超越时空,永不相忘。”
下面压着的,是几张早已泛黄的合影,科大的樱花,实验室的通宵,他们笑得没心没肺,眼里有光。那些记忆,曾经被她深深埋藏,如同被观测后坍缩的量子态,凝固成单一的、痛苦的结局。
如今真相大白,这些记忆仿佛被注入了新的能量,重新变得鲜活,但也更加刺痛。它们提醒着她失去的是什么。
她拿起最下面的一张纸,那是一份十年前的计划书草稿,标题是:“基于量子纠缠的‘心灵感应’通信可行性初探”。那是他们当年无数个不眠之夜,挤在实验室里,一边啃着面包,一边狂热讨论的、属于他们两个人的、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
当时程砚之指着薛定谔方程说:“你看,量子态可以同时存在于这里和那里。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思念也能这样,不需要任何介质,瞬间抵达对方心里。”
她当时笑他:“那你得先找到不被环境干扰的、永远相干的‘量子记忆’才行。”
……
原来,最难的并非是技术,而是人心。人心的“环境噪声”太强,足以让最牢固的纠缠也走向退相干。
苏青轻轻摩挲着那份泛黄的草稿,泪水终于无声地滑落。为那个曾经相信永恒的自己,也为那个在怀疑中固守了十年的程砚之。
第十八章:势垒穿透
程砚之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回到研究院那间充满冰冷仪器和代码的办公室,他第一次感到这里如此空旷,如此令人窒息。苏青那种平静下的疏离,比任何指责都更让他心痛。
他打开电脑,试图用工作麻痹自己,屏幕上却不由自主地调出了“量子城市”项目中,关于情感感知与城市体征关联分析的子模块数据。这个模块原本是为了研究大规模群体情绪对城市运行的影响,此刻,他却仿佛看到了自己和苏青那微小而剧烈的情绪波动,在数据的海洋中,如同两颗迷失的、渴望重新耦合的量子。
他回想起东海之上,那种害怕永远失去她的、撕心裂肺的恐惧。那种恐惧,远比任何科学难题都更真实,更刻骨。他意识到,有些界限,必须跨越;有些势垒,必须穿透。
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负责“量子城市”社会实验板块的心理学教授,也是他的老朋友,李明博。
“老李,有没有一种可能,”程砚之的声音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急切,“两个人的关系,在经历巨大的创伤和长时间的分离后,重建信任的……概率模型?”
电话那头的李明博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砚之,你这可是给我出了个难题。人心不是量子比特,没法用简单的波函数来描述。不过……从心理学角度看,信任重建的关键,往往不在于对过去的反复解释和道歉,而在于创造新的、积极的、可验证的‘共同经验’,去覆盖旧的创伤记忆。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真诚的行动。”
新的共同经验……覆盖旧的创伤记忆……
程砚之若有所思。
几天后,苏青接到研究院正式邀请,以“青穹资本”合伙人和项目特别顾问的双重身份,参与“量子城市”社会实验模块的深化设计研讨会。邀请函是程砚之亲自签发的。
与此同时,一个包装朴素的包裹送到了苏青的公寓。里面不是鲜花或奢侈品,而是一套最新的、轻便型的量子加密通信原型机,附带一张简单的卡片,上面是程砚之的字迹:
“这是‘心灵感应’通信的初级版。频道密钥,是你生日叠加我生日的哈希值。也许……我们可以从分享现在开始。——砚之”
苏青拿着那台小巧的设备,看着卡片上熟悉的、略带棱角的字迹,心中那堵冰封的墙,似乎裂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
他没有纠缠过去,而是笨拙地、用他唯一擅长的方式,尝试搭建通向未来的桥梁。
第十九章:相干光源
研讨会当天,苏青准时出现在研究院的会议室。她看到程砚之已经在了,正和李明博教授以及几位社会学家讨论着什么。他今天穿了一件浅灰色的衬衫,看起来少了几分平时的冷峻。
看到苏青进来,程砚之的目光与她短暂交汇,他微微点了点头,没有过多的寒暄,但眼神里少了之前的防备和冰冷,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会议的内容围绕着如何利用量子传感网络收集的环境数据(如光照、噪音、人流密度等),结合匿名的群体移动轨迹和社交媒体情绪分析,来实时评估城市不同区域的社会情绪压力,并主动干预,优化公共空间设计和服务配置。
讨论很热烈,苏青从商业和社会应用角度提出了不少犀利的见解,程砚之则从技术实现层面给予回应和补充。他们的思维模式不同,却意外地能碰撞出火花。有几次,针对某个技术路径的争论,仿佛回到了当年在实验室里并肩作战的感觉。
李明博教授看着他们,露出了然的微笑。
会议中途休息,程砚之走到苏青身边,递给她一杯水,状似随意地问:“那台设备……还顺手吗?”
“嗯。”苏青接过水,轻声应道,“加密级别很高。”
“它的设计理念,部分借鉴了我们当年那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程砚之看着她说,声音不高,却足够清晰,“我后来发现,保持‘量子记忆’相干性的关键,或许不是完全隔绝环境,而是找到一个足够强的‘相干光源’,去压制噪声。”
苏青的心跳漏了一拍。她当然明白他话语里的双关意味。她低下头,看着杯中荡漾的水波,没有回答。
但程砚之看到,她的耳根,微微泛起了红色。
会议结束后,程砚之提出带苏青去看一下刚刚完成升级的“海森堡”模块和与之联动的城市时空基准展示系统。苏青没有拒绝。
他们走在研究院空旷的走廊里,脚步声在寂静中回响。虽然没有过多的交谈,但那种紧绷的、一触即发的对立感,似乎正在慢慢消融。
第二十章:新的叠加态
程砚之带着苏青来到了核心实验室旁边的全景演示厅。这里没有复杂的仪器,只有环绕四周的巨大屏幕和中央一个散发着柔和白光的、精确的城市微缩模型。
“启动‘时空流’演示。”程砚之对空气下达指令。
瞬间,周围的屏幕亮起,浩瀚的数据流如同璀璨的星河般流淌。城市的微缩模型上,无数细小的光点开始按照真实的节奏流动,代表车辆、行人、信息包……而在模型上空,一层几乎透明的、如同水波般荡漾的薄膜缓缓展开,上面标注着精确到纳秒的时间戳和由原子钟群校准的时空网格。
“这就是‘量子城市’的时空基准,”程砚之解释道,“它像一套无形的神经系统,确保着城市这座巨大有机体的协同运作。”
他操作控制台,将视角拉近到复兴岛区域。可以看到代表量子通信光子的蓝色光点在特定路径上闪烁,代表传感数据的绿色光流不断汇入中央处理器。
“我们在这里,”程砚之指向模型中研究院的位置,一个柔和的光圈亮起,“而我们的数据,我们的工作,正成为这座城市脉搏的一部分。”
苏青被这宏大的、充满未来感的景象所震撼。她看着屏幕上那些流淌的数据,仿佛看到了无数人的生活、梦想与这座城市交织在一起的壮丽图景。而她和程砚之,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分离与重逢,在这庞大的系统面前,似乎变得渺小,却又因为与这项伟大事业的关联,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很美。”她轻声说,这是她今天第一次发自内心的赞叹。
程砚之看着她被屏幕光芒映亮的侧脸,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是啊,很美。”他附和道,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她。
演示结束,灯光重新亮起。两人站在空荡的演示厅中央,一时无言。
“我……”程砚之刚要开口。
“我明白。”苏青打断他,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她的眼神不再躲闪,虽然依旧复杂,却多了几分澄澈,“过去无法改变,未来……依然是概率云。”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但也许,我们可以尝试……共同制备一个新的叠加态。”
不急于坍缩成唯一的结果,不执着于非黑即白的定义。承认过去的伤痕,也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让时间和新的共同经历,去自然演化出最终的答案。
这或许,是他们在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后,所能达成的最理性,也最浪漫的共识。
程砚之看着她,缓缓地、郑重地点了点头。一丝久违的、真正的笑意,终于爬上了他的嘴角。
窗外,上海华灯初上。城市在量子基准的脉动中有序运行,而两颗曾经离散的心,正在尝试重新建立连接,步入一个充满了未知与希望的、新的叠加态。
(第十六至第二十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