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乡情交织处,笔走龙蛇绘华章
——著名书法家赵冠一先生及其作品印象
作者:苏延清
赵冠一,著名书法家,书斋号“怀石斋”,是书法大家李铎先生的入室弟子。
1955年,赵冠一出生于甘肃定西。虽出身普通家庭,但父亲是国营企业职工,曾祖父与祖父也都识文断字。其父自幼受家学熏陶,熟读《千字文》《弟子规》及四书五经等经典。父亲的书法在当地小有名气,老家和单位的春联多出自他手。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赵冠一从小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父亲要求他每日描红,为他日后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中毕业后,赵冠一进入工厂担任车工。1973年应征入伍,成为基建工程兵。尽管工作繁忙,他依然坚持练字,常在宿舍用旧报纸临帖到深夜。部队领导发现他的特长后,便安排他负责写标语、出板报,并推荐他到首都经贸大学学习。这使他如鱼得水,边工作边练字,有时一个月练字的报纸堆起来有桌子那么高。
“百万大裁军”期间,他集体转业至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并在此安家。虽然离开部队,他依然勤练不辍。为提升自我,他先后就读于辽宁省委党校大专班、首届中国书画家函授大学、经贸大学、中央党校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等,历时二十余年,取得五所院校的毕业或结业证书,受到单位领导的表扬。
一个偶然机会,赵冠一结识了书法大家李铎先生,并有幸走进他的课堂。一次课后,他鼓起勇气向老师表达了求教之心。出乎意料,李铎先生欣然应允。在一个周日的早晨,赵冠一登门拜访,得以“登堂入室”。李铎先生指导他从柳公权的《玄秘塔》入手临摹,强调“颜筋柳骨”,写字如同做人,需先立骨架。遵循师教,赵冠一反复临习柳公权、颜真卿、王羲之、米芾等名家碑帖,刻苦用功。
赵冠一在书法上汲取了李铎先生雄浑的气韵。或因经历相似,或因勤勉求索,他从老师那里获益良多——“临帖重在临意,入帖更要出帖”,不仅要“由临而立”,更要“由变而创”。
李铎先生待人热忱,但亲自为学生作品集题名并作序的情况并不多见。《赵冠一书法选》中,李铎先生亲笔撰写序言,言辞恳切、赞誉有加,使读者能更深入了解赵冠一。
序中写道:“赵冠一同志在八十年代即从我问字,多年来孜孜不倦,积极钻研,书艺大进……广积博采,形成稳匀健美、朴拙深厚的书法风格。其人诚实、厚道、率真、热情,亦如其书风沉稳、刚强、厚重、扎实……”
李铎先生门下学生众多。2003年与2011年,他与弟子们在军事博物馆成功举办两次“李铎师生书法展”,赵冠一均有数幅作品参展。
2003年,赵冠一代表北京书法家协会赴韩国首尔参加“兰亭笔会”,后又参加法国巴黎书画大奖赛。其作品也曾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展出,广受好评。他还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等公益活动,奉献社会。在“非典”期间,他饱含深情创作了五十多幅作品捐赠给医护人员,是当时捐献作品最多的书法家,并因此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
他的作品被多家书画典集收录,并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2008年10月,他成为《时代人物》封面人物,封底也介绍了其艺术成就。2004年,他与杨再春等书法家被北京市文化局、市总工会评为首批“北京职工艺术家”,京城多家报纸对此进行了报道。
每年春节,赵冠一常随北京书法家协会赴郊区参加文化下乡活动,义务为农民书写春联和条幅。他曾感慨:“看到农民兄弟在我面前排起长队等待春联,是我最高兴的时刻。能用书法艺术为老百姓带去快乐,我这三十年的功夫没有白费。”朴实的话语,流露出艺术家的平民情怀。
几十年翰墨磨砺,赵冠一的书法逐渐形成独特的“赵氏气象”:苍劲逶迤,厚重朴拙;于端庄凝重中见飘逸,于潇洒隽秀中显劲峭。
《赵冠一书法选》,真实呈现了把赵冠一先生的书法艺术水准及创作境界:古朴遒劲的长卷“岳阳楼记”,是他刚直的意志;飘逸隽秀的“龙从云起”,是他乐观的精神;灵动流畅的对联“燕掠清风起,荷动幽香来”,是他艺术成就的形象写照及其心迹的真实流露……
赵冠一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中国建设书协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公关协会艺委会理事、北京职工书画协会理事、北京湖社画会理事、北京市文联首届职工艺术家。
文/苏延清
在甘肃定西安定北部山区,有一个并不显眼的小乡村——盐沟村,它以它朴实而倔强的性格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怀揣梦想、心向远方的儿女。赵冠一先生,便是这黄土地上走出的有志青年,今天赫赫有名的书法家。他以笔墨为舟楫,跨越万水千山,将那浓浓的故土情怀,细细镌刻在人生的每一页篇章之中。
先生退休之后,并未停下传播文化、弘扬艺术的脚步,频繁穿梭于各地的文化活动与公益义写现场。而在甘肃定西的老家,他的墨宝更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收藏品。每一幅作品,都是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情眷恋,那份深藏心底的乡情,在悠悠墨香中缓缓流淌、萦绕不绝。
赵冠一先生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甘肃定西安定区(原定西县)巉口镇(原景泉乡)的盐沟村。虽然我与先生同村,但因年龄的差距而从未谋面,他长我十岁有余。这十年的时光鸿沟,让我们相互间的印象模糊而朦胧。
先生高中毕业后,便毅然投身军营,开启了他朝气蓬勃的军旅生涯。此后,他便在这片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里不断充实自己,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从而开启了他崭新而精彩的人生旅程。
先生的父亲是村子里的文化人,曾在老家中山寺学校执教,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年春节前,他都会义务为乡亲们书写对联,那一个个苍劲有力的字迹,不仅承载着浓浓的年味与祝福,更是先生父亲处世厚道的体现。后来,先生父亲去了白银工作,直至退休。先生兄弟五人,冠一先生身为长兄,在弟弟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了应有的帮助。他的几位兄弟与我先后在盐沟小学度过那段纯真无邪的小学读书时光,彼此间十分熟悉。而我与先生的缘分,却总在不经意间悄然擦肩,未曾有过交集。
后来,我渐渐得知先生在书法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十几年前,我在先生的家族和老家亲戚处偶然得见他的书法作品,那或刚劲如松、或飘逸似云的笔迹,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此后,又时不时通过网络领略到他的墨宝风采。虽我身为书法门外汉,难以品鉴其中精妙,但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深厚功力,却如烙印般深深印在我的心中。
三年前,一个偶然的瞬间,我在《今日头条》上刷到一则报道,再次加深了我对先生更深的了解,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报道中提及赵冠一先生在春节前参加公益义写活动,为北京市民挥毫泼墨写春联,其中一句“赵冠一是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的入室弟子”,瞬间勾起了我久远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我在师范学校图书馆里邂逅了一本《中国现代书法选》(1978年出版),书中收录了郭沫若、赵朴初、林散之、刘炳森、李铎、范曾、启功、沈尹默等当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李铎先生在中国书法界声名远扬,是与郭沫若并肩的书法大师。那一刻,我对先生在书法领域的造诣,更加的敬仰。
2019年9月,我怀揣着对文学与文史的热爱,申请了《西岩茶座》公众号,不久推发了当地众多文学和文史爱好者的作品。公众号开通数年来,粉丝量与日俱增,每期阅读量都在千人以上,本人胸无大志,小小的公众号顺畅运转,就自我感觉良好……在当地文化人中小有“名气”。期间,丁学洲、田应龙、李耀宗、陈怀远、陈永高等书法家为微刊刊头题字,为刊物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赵冠一先生作为我们村子里走出去的知名书法家,我心中一直有个美好的奢望:若能请先生为《西岩茶座》题写刊头,定能让小小的《西岩茶座》公众号人气大增,我这也是沾名人效应,蹭蹭名人流量。
2025年1月18日(癸卯年11月28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收到了赵冠一先生为《西岩茶座》书写的刊名。那遒劲有力的字迹,带着先生的温度,穿越了千山万水,如一只灵动的信鸽,飞到了我的面前。
2025年六月,我萌发了撰写《安定区盐沟小学简介》的想法,并拟定了《安定区盐沟小学简介的启示》,在我主持的《西岩茶座》发布。
《安定区盐沟小学简介的启示》一文发布后,短短不到半月时间,吸引了众多曾在盐沟小学执教或就读的师生。他们纷纷踊跃提供珍贵的记忆资料,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母校的深厚情感与坚定支持,仿佛是一场温暖的聚会,大家共同回忆着那段美好的时光。
远在北京的赵冠一先生为盐沟小学题写了“盐蕴壑情”这一富有深意的书法墨宝。那四个大字,如四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盐沟小学的历史长河中,为校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文化色彩,也让这份对故乡教育的深情,在墨香中得以永恒传承。
情系乡里:墨香里的亲情与乡情
成名后的赵冠一先生,始终不忘故土、不忘乡亲、不忘亲友。远在北京的他,由于工作繁忙,回老家的次数很有限。偶有参加家族和亲友们的红白喜事,他不会忘记给亲戚朋友送上自己的书法作品,那一幅幅墨宝,如一份份温暖的祝福,传递着他对亲友的关怀与牵挂。
清明节扫墓是赵冠一先生参加家族中最多的活动。家族成员队伍庞大,给族人长辈送墨宝这是一件既繁琐又需要用心的工作。他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动手书写,每一幅作品都倾注了他的心血,然后一一装袋标注。扫墓完后大家一起聚餐时,先生给族人敬酒时,会奉上一份自己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现在走进老家赵氏族里,几乎家家墙上挂有装裱的赵冠一先生的墨宝,那一个个灵动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家族的故事与温情。
赵冠一先生,以他的笔墨,书写着对家乡的热爱,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份永不褪色的故土情怀。他如一位文化的使者,将书法艺术与故乡情感完美融合,在时光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乙巳中秋于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