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九峰山下,有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石塔。其因塔上长树而闻名。此塔原是古代用于焚烧书有文字纸张的地方,现已成为长沙的一处宝藏打卡地。

在古代,受科举制度影响,人们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字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惜字塔的名字就由此而来。因此,惜字塔不仅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思、焚化字纸以求文运昌盛的象征,更是民间对知识的尊重与保护意识的体现。此塔周边自然环境良好,北侧50米有小溪流过。塔高12米,五层,呈六边形,双层花岗石块砌筑,塔基直径4.23米,塔身内空,底层设一拱形门,门楣阴刻楷书“惜字塔”。二至五层均设二门对开,各层方向不一,一二层内有石阶旋至第三层,二层内壁题刻“道光十八年戊戌秋起建立”。各层塔檐较短,檐角起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塔顶因雷击而毁损,尔后长出一株朴树,现树高约6米,形如华盖,根系穿过塔身,直至塔基,生长茂盛,成为奇特的塔树共生珍贵景观。
1979年冬,湘阴樟树镇某老人因癌症梦中得白发仙人指点:“东南方有上可接天,下不着地之药,服而可愈。”儿闻之朝东南方觅取,见此塔树愕然,遂请牧童缘顶摘枝而返,服之月余痊愈。此消息如雷霆不胫而走,湘阴、武汉、广州送龙帐挂塔身以谢恩者若干,一时传为神话,求之者若鹜。为保护文物,当地政府采取了民兵护塔的断然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