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六尺巷
秋日天高风送爽 ,轻车径赴桐城。黄梅戏里唱张英,巷深名气远,来往笑相迎。
六尺巷长均让得,张吴心向皆成。牌坊“礼让”似扬旌,千年颂懿德,万世传佳声。
一曲《临江仙》,千载礼让风——评《临江仙·六尺巷》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早已随岁月沉淀为中华“礼让”文化的符号,而这首《临江仙》,则以词为笔,将这则典故的温度与深意,凝练成了可感可咏的文字。
词作开篇以景入题,“秋日天高风送爽,轻车径赴桐城”,寥寥十字勾勒出明朗开阔的意境。没有刻意的铺陈,只借“天高风爽”的秋日氛围,便为“赴桐城”的寻访之旅铺垫了轻松平和的基调,也暗合了六尺巷故事中“不争”的内核——心无芥蒂,方能见天地开阔。
下句“黄梅戏里唱张英”是巧妙的转合,将“张英让墙”的典故从历史记载拉到民间传唱的场景中。黄梅戏是安徽地方剧种,与桐城地域呼应,既添了乡土气息,也暗示这则故事早已超越个体事件,成为融入百姓生活的文化记忆。而“巷深名气远,来往笑相迎”,则从空间与人际两个维度写活了六尺巷:“巷深”是物理的长度,“名气远”是文化的广度;“笑相迎”的往来场景,更让“礼让”不再是冰冷的典故,而是化作了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相处之道。
词的下阕直抒胸臆,聚焦“礼让”的精神内核。“六尺巷长均让得,张吴心向皆成”,没有纠结于“让墙”的细节,而是提炼出“均让”的关键——张英与吴氏并非一方妥协,而是双方以“心向”为共识,最终成就一段佳话。这一句点破了六尺巷的本质:它不是“退让”的象征,而是“共赢”的典范。
结尾“牌坊‘礼让’似扬旌,千年颂懿德,万世传佳声”,则将意境推向高潮。“礼让”牌坊不再是普通的建筑,而是飘扬的旗帜,象征着一种精神的传承;“千年”“万世”的时间维度,更赋予这则故事超越时代的价值——在利益纷争常现的当下,“懿德”与“佳声”的传唱,恰是对初心的唤醒。
整首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质朴的语言、连贯的意境,将“六尺巷”的故事与“礼让”的精神融为一体。它既是对一段历史的追忆,也是对一种文化的礼赞,更在字里行间传递出:真正的智慧,从不是争高论低,而是以包容之心,留一方天地予人、予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