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国臣
在中国的地图上,东北角有一个不起眼的湖,它是中国十淡水之一一查干湖。查干湖原名查干泡、旱河,蒙古语“查干淖尔”(白色圣洁的湖)。查干湖也是东北一颗璀璨明珠,它南北长37公里,东西宽17公里,水域面积420平方里,年均蓄水量六亿多立方米,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现已是5A级国家旅游区。
查干湖环境优美,景色秀丽,风光旖旎,资源丰厚,盛产鲤鱼,鲢鱼,鳙鱼(胖头鱼)。在电视里经常看到,每当银装素裹冬捕季节,冰面上一串串冬捕的爬犁往来穿梭,马拉绞盘。高亢激越的号子,震落树梢上的雪挂,驱散了严冬的寒冷。沉甸甸的千米鱼网拉出了粼光耀眼,活蹦乱跳的鲜鱼,让世人羡慕,怦然心动,驱使目睹查干湖的念想。
无巧不成书,九月的金秋,双辽诗词学会领导班子研究决定,组织诗词学会会员去查干湖采风。在双辽市文联领导的支持下,双辽诗词学会会长李岱蔚带领我们会员一行27人,于9月20日早6点,在双辽市第四小学门前乘坐旅游大巴车。车出郑家屯市郊,驶入大广高速公路沿查干湖而奔。秋风漫过田野,大巴车带着风穿行,车窗外,大地一副水墨丹青金秋的长卷徐徐展开。片片籽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玉米穗,咧嘴憨笑。火红的高粱,驻足举头,沐浴阳光晒米。簇簇鼓起胸脯的大豆,亭亭玉立,眉目含情。连绵起伏的稻海,散发出岁稔的稻香,沁人心脾。大地奉献给季节的五彩斑斓,渐渐的随车退去。车内导游小姐手拿麦克风,用流利的普通话,陈述旅游的话术。在导游的感召下,诗友们群情激奋,吟诗歌唱,书声朗朗,歌声嘹亮,掌声阵阵,一路欢歌笑语,应景前行。大巴车驶离了高速公路,进入查干湖景区。远远地就看到了一块玉石雕刻的白底红字“查干湖”。大巴车停在了景区门外南广场,男女诗友们先后走出车外。只见岸畔游人如织,凭栏眺望,“湖光万顷映睛空,烟波浩淼入眼中”。白茫茫的百里湖面不象大海无风三尺浪。可谓是。“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岸边的芦苇长势茂盛,随风摇曳,如同天然屏障。湖中的荷花虽已凋谢,绿叶浮萍似繁星撒落湖面。查干湖壮观的景象,像机的快门按下了美好的回忆,诗友们又三三两两,选景点相互拍照,装进了手机相册。这时导游传呼我们乘车进入景区,游览观光。

曾经的查干湖,不光是“蓝天白云碧水间,鸿鹄翩翩鸟留连”,几千年的查干湖有许多传奇史话,早在宋辽时期,查干湖称为大水泊,辽代从圣宗皇帝一直到天祚皇帝,每年春季都千里迢迢地从京城带领群臣及皇后嫔妃们到查干湖渔猎,称为“春捺钵”。届时会见部落首领,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当时在查干湖东北的辽今古城一塔虎城。相传1211年成吉思汗到科尔沁草原征服金国的时候,在大水泊边焚香祭拜,从此查干湖又被传扬为“圣湖”。直到现在,查干湖在冬季捕鱼之前,要举行传统、神奇的祭湖醒网仪式。对查干湖的敬重,求得兴旺发达,获得丰收。查干湖还与清孝庄皇后有着密切联系,孝庄皇后的父母去世后,顺治帝颁诏,将父母陵设立在查干湖畔。并追封其父母“和硕忠亲王”和“忠亲王贤妃”,赐满蒙文碑以彰其德。文碑记载着满清“北部联姻,南部封王”政策。留下了清朝典章制度和满蒙民族历史,文化实物,见证了清朝皇室与科尔沁蒙古族联姻的历史佐证。清朝时期,这里还是数百里范围内的宗教文化中心,曾建有妙因寺等庙宇。妙因寺形成了庙会,查玛舞,千灯法会,祭湖,祭敖包等一系列宗教文化活动。时至今日,独具特色蒙古族东部文化,民族风俗依然保存十分完整,尤其查干湖冬捕是人类渔猎文化的活态遗存。
查干湖不但有名胜古迹,历史传奇故事,还有美食“舌尖上的中国”查干湖全鱼宴。中午进餐时,饭店圆桌上摆满了鳙鱼(胖头鱼),鲤鱼,鲢鱼,鲫鱼,草根,白鲢等八种烹饪佳肴。主要以胖头鱼为主,鱼肉紧实细腻,富有弹性,入口鲜美纯正,肥而不腻,无土星味。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酸(如DHA)和维生素E,其中维生素E含量比其它产地胖头鱼高一倍以上。这是查干湖馈赠给人们舌尖上的“褔祉”。
午餐后,采风的诗友们,又登上游艇进行水上游览。人人穿上救生衣落座后,游艇滑入碧波荡漾的湖面,风从水中来,带着湿润的凉意,轻轻地吻在脸上。船在湖中行,人在画中游,船划破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惊起几只水鸟,它们振翅掠过芦苇丛,留下一串清脆的鸟叫。时而鱼儿跃出水面,溅起晶莹的水花,瞬间又归于平静。这样的景致无需刻意去找,只需坐在船中“波光潋滟好湖塘,蒹葭丛中白絮扬”,“红叶染醉暮云低,霜林横秋入荻溪”。此情此景此种惬意,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更加悠长……
漫步湖中栈道,感受时光温柔以待的水域,它不象江南水乡那般婉约缠绵,也不象高原湖泊那样孤傲冷岭,而是以一种辽阔而质扑的姿态,静静铺躺在松源大地。查干湖景区风貌独特,集湖泊湿地,草原风光,蒙古族风情和渔猎文化于一体。主要有十大景观,一、红船初心,二、蒙古大营,三、引松济湖,四、王府钩沉,五、鸿鹄祈福,六、妙因古刹,七、一代天骄,八、渔列展馆,九,万亩荷塘,十、湿地花海。这次采风,让我领略到,自然生态之美,还能体验独特的蒙古族文化和千年渔猎文明,涵养深厚家国情怀,是一次难忘的生态与文化之旅。
写于2025年秋河套沟农家书屋
房国臣 现任《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四平市作协会员,双辽作协会员,双辽诗词协理事,四平诗词文学社会员,吉林省桑榆文学社会员。
作品曾在红色社员报、吉林日报、吉林农村报、四平日报、双辽报和省.市电台等新闻单位发表。
百名英烈.百首诗词获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题诗词创作优秀奖。
诗歌(颂玉米)获四平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征文大赛优秀奖。
(百年的王河船口)获2
023年《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大赛第三季度优秀奖。
(家乡的桥)2023年入选吉林省农民作家文选。
(河套的春天)2024年入选吉林省农民作家文选
(河套的春天)获2024年《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大赛第二季度优秀奖,(故乡的东辽河)刊登2024年《金融管理》杂志第9期。本人著有《花开田园》一书。
现诗歌散文见(吉林桑榆文学周刊)(神州文学家园)(帝乡文学)(双辽文联)(文化双辽)(辽河之水)等刊物和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