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十支局66分队
115团二营六连战况简介
1984年夏季的7月13日午夜12点,我总参工程兵52师第115团奉中央军委命令,动员奔赴老山战区执行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经过7月14日的团领到动员,下达营连以下各级指战员全体动员,写誓词,表决心,官兵异口同声的宣誓,最关键两句话是:“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宁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一步生”。紧接着7月15日师领导来动员,16日兵部领导来动员,回忆起抗美援越时我国支援物资达200亿美员,按当时足能武装越南200万军队的条件。师领导想起抗美援越时自己还是营级干部,负责保护边境铁路线押运物资的安全工作。一提起越南忘恩负义的可耻行径,就激动得向桌子上摔冒子。并讲解了我们要去参战的基本目的和大至工作环境。
各连准备战备行装,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搜集木柴,木棒劈瓣打捆,所有炊具,行装,后勤物资保障,枪械,行装都装上了车。全团以两个营,包括后勤,共分六个梯队先后奔赴老山战区。作为第六梯队的我们二营六连是于7月28日吃过早饭后,从西峰山坐上汽车,来到北京苹果园火车站,又把战略物资装上火车,一直等到晚上约9点钟,夜无灯光,漆黑一片,免强看到工程兵部领导晃动的身影。兵部首长一阵喧讲再次动员鼓劲和送行,号令我们团要为国争光,为工程兵争气,为我们115团争荣的强音之旅。最后一句话是,等待凯旋归来而庆功。上车!
接续上车坐稳后,开始各车厢点名,在闷灌车上,除了战备物资,行装占几个车厢外,每排住宿人员也各占一个车厢。四位连首长各负责一个车厢,后勤人员也占一个车厢,由司务长负责,并由炊事班长赵绪路协助全心负责,分工合作,加强安全管理。经全车人员统计都到齐后,列车开始起动了。一排车厢里由连长负责,并由彭建国排长,王瑞中副排长、一班长贾春民、二班长秦玉国、三班长金月民等全心负责;二排车厢由指导员负责,由牟玉亮排长和甘在文副排长,四班长王礼奉、五班长賀穆春、六班长吴文生等全心负责;三排车厢里由吕美丽副连长负责,由排长李克军,副排长张学龙,七班长艾明礼、八班长杜林导、九班长王福存全心负责;四排车厢由张留权副指导员负责,和孙兴国排长,辛亚成副排长,及十班长王志强,十一班长杨江军,十二班长杨增等全心负责。
列车一路南下,提前两天即7月30号在西安兵站过的八一,真正到八一节那天已走到四川西昌了,列车一路奔波,经过五天六夜才到达昆明车站,那时的列车时速慢,才60公里/小时,到昆明时已是8月3号的中午时分了。到达昆明,我们在昆明牛家庄货运站下的车,然后,我们在官渡区小石坝一个部队教导队大院住了一睌,第二天出发的。
那时对于战备形势看不透,我们吃饭时还背着枪,不敢离身,天气炎热,衣服被汗水溻湿,第二天早上吃过饭又开始行进了,一路如此,最辛苦应该是炊事班了。每住宿一地还得给全连做晚饭,一般都是晚上做饭。为了赶路,有时候是一天两顿饭,很少有三顿饭的时候。我记得8月4号晚上是住宿在云南省宜良市,这天晚上就开始站岗值班训练交接口令了。5号晚上住在云南省开远市,6号晚上住在云南省文山州市,7号中午来到了离麻栗坡县城约3公里处的盘龙乡村,现在地图上已查不到这个乡镇名字了,可能被并规为麻栗坡镇了。当时我们排就住在一个村长家的三间屋小土楼上,木楼板。村长的儿子在和我们交谈时还说道:他是村里的一个民兵成员,人人都配发有子弹120发,全幅武装齐全,经常夜里值班巡逻。有时候村长的儿子还和我们同住在一起,但我们也很注重保秘守则,不随便谈有关部队的事。
在盘龙乡村住有半月演训中,我们还帮助近旁野战医院根前的直升机停机坪旁边扩宽了运送伤员的通车道路,帮他们搬运过石料,有时候还由当地负责人把饭和水都给我们提供到工地上了。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在直升机停机坪近处挖土修路时,一辆汽车从我们身边过,司机技术不够过硬,车身差一点攃在我们七班几个战友的身上。在我们休整期间,我还专门步行跑到烈士陵园看了看,离我们住处也就几公里远。那时里边是用砖垒的还不够规矩的烈士墓堆,有400多位烈士。一年后撤防休整,我再次来到陵园看时,已上升到900多位烈士了,已从新用水泥修擅一新,环境整洁,无杂草。从新修的墓碑上不仅看到写有名字,而且还镶有照片,有的还显示职称,最大职务是副团级。但总纪念碑还没有矗立,矗立纪念碑已是两年以后的事了,整个墓地是随山坡就势而扩建起来的。
当初我们在盘龙乡住了半月后开始正式向老山奔去,老山离麻栗坡县城直线距离约25公里,提前一天派四连去去曼棍电站两个排,在盘龙江架上一座钢桥,第二天中午我们二营六连全都来到了曼棍电站。等四连架通桥后我们就开始过桥往对岸的山上搬运物资,开始安营扎寨,我们六连就住宿在离钢桥约有700多米距的一个山凹里,紧接着就是往返搬物资,很是辛苦。高温闷热潮湿,蚊多难耐,起初去到那里时全身都被蚊虫叮咬成了红点疙瘩,但经一个月后已适应了,红点下去了。在去到曼棍的当天下午各班分头行动,由副班长带几个人负责来回搬运物资,班长带几个人负责平场挖平台搭建帐篷,挖猫耳洞,为掩藏身体躲敌炮险而做准备的。第一天晚上就以简单就地铺上床板睡觉了,还要轮班站岗放哨。稍有风吹草动都很是紧张,日久熟悉情况后就不太紧张了。
我们第二天就开始去工地展开作业了,我们的真正展开工作时间应该算在8月份下循,应该和我现在起笔的情况时间段差不多,但已是41年前的事了。我今天动笔也正是8月23日了,又经几次修改。我们二营的任务主要是在老山地区19号线全程19公里长的上游段,担负了曼棍段工程的4公里任务。也就是从0-4公里段。4-19公里段则由其他军区的几个工兵部队负责修通。起初我们营以四连负责2.66-4公里段,五连在负责1.33-2.66段,六连负责0-1.33公里段。在前两个月初期工程突击打通后,四连被调南榔打坑道,由五连六连配合二机连机械负责道路扩宽任务的建设。当4公里道路扩宽任务完成后,又把五连调到了510高地上打坑道去了。扩宽工程费时更长,在初期3米宽通道宽度上再加宽到10多米。在平行推进宽度的基础上还要往下降土方,又得向上刷坡,平均上下刷坡高度至少也得15米高了,因为那是在70°坡半山腰扩宽的,光这个扩宽时间费工最长,估计不下7个月。五连又调走后,我们六连接下曼棍4公里段的全程路基铺面任务和后期收尾维修工作。四个排分工合作,一排在彭建国排长和王瑞中排长的带领下负责开採石料;二排以牟玉亮排长和甘在文排长带头拿起八磅锤敲打造如狗头大小的石块;三排以李克军排长和张学龙副排长带头负责铺面作业,立面摆石块,上烁石碎渣,上石子,最后一层上粘土。四排以孙兴国排长和辛亚成副排长带头负责挖边沟,埋涵管,垒砌挡土墙,刷墙坡,按插警示牌。
在进入工地初期的打通道路突击任务中,经过两个月的奋力苦战,抢时机,加班加点,风雨无阻。夜里披雨衣,打手电,抢班夺点,各班排争先恐后。全营指战员主要以四连、五连、六连全力以赴,昼夜不停,挖炮眼,炸土石。在道路未扩宽打通前,机械上不去,全凭人工开凿,战胜了重重困难。二机连是靠机械采石做石子做准备。我们六连在刘定权连长的领导下,和王爱民指导员的思想鼓舞下,在抗炎热潮湿,抗蚊咬,抗湿疹中,甚至有战士烂裆现象的情况下,在领导身先士卒的率领下,大家积极开动脑筋,群策群力,为初期工程圆满完成做出了预期的成绩,得到上级嘉奖;并对于有表现突出成绩贡献者的个人被上报立了功和不同嘉奖,不时的传来喜讯和婕报。还值得一提的两件事是,在道路通道初期贯通中遇到了一个大转弯处的难题,石头坚硬,开凿困难,连长决定搬上一吨炸药,把那一个大转弯如利剑般的峭壁一下子给端掉了。大块石头一条条都足有20米长的十多块顺山坡而下,一直滑落到谷底。
还有一件事是遇险而未伤人,足有五百方山体已裂缝眼看要崩塌滑落下来,被三排副排长张学龙看到,随即高喊,快闪开,在大家听到声音刚躲开时,土方就轰的一声滑下来了。13位战友受惊而无伤,经连委会研究决定上报审批三等功。奇险突发事件很多,经常被炮弹洗礼而受惊,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后续工作进程中能够长抓不懈,总结经验,寻求安全施工,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通过一年整的战区艰苦劳动,成绩显著,为战略运送物资,后勤保障扫清障碍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前指誉为肯攻坚战的硬骨头六连,并授于集体三等功,许多战友也不同程度的获得三等功和二等功、嘉奖鼓励等。
在随部队返回撤到北京,从南口站下了火车,已是夜里十点了,再转程坐上汽车向部队返回时,当地群众久等那里,在欢庆我们的凯旋归来,受到了南口镇群众的夹道热烈欢迎。人群里有老年人向我们招手示意,青壮年手拿小红旗🚩举旗示意,异口同声的高喊着,”热烈欢迎勇士归来,热烈欢迎亲人归来“热烈欢迎英雄凯旋归来”。男女老少,不停的示意与欢呼声,人声鼎沸,人群沿南口镇街道串连到附近村庄里,足有十多里长。小伙子,小姑娘,学生,有的向车上投鲜花,和手工制作的简易花蓝,有投面包的。先期是在白天撤回的连队受群众欢呼的场景更为壮观,听二机连的战友们说,有的群众把活羊🐏,把猪捆好蹄子都给抬着扔上了车,场景感人,听说有位已近80岁的老太太被儿子从楼上背下来也要赶到现场亲賭场景。回忆至今难忘,军民鱼水情深切。群情振奋,从此为我们军人在今后的事业和道路上得到了长久的精神鼓舞和爱党爱国之情,不管是经济大潮时局如何变换,但我们这一代的赤子之心永远不会改变,受人滴水之情将还以涌泉相报。
六连战士
薛克伍的回忆
202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