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坞秋行
文/ 吴纯祥
秋日的北京,褪去了盛夏的燥热,多了几分澄澈与温婉。昨天,我们自驾前往北坞公园,不为寻奇山异水,只为赴一场与七百余年稻田的约定——那片自明代永乐年间便扎根于此的京西稻田,早已成为心中难以割舍的景致。
穿过喧闹的城市街巷,北坞公园的入口悄然映入眼帘。没有高大的门楼,也无繁复的雕琢,仅一道低矮的木栅栏,旁侧立着根石板,镌刻着“北坞公园”。踏入园中,最先闯入视野的不是亭台楼阁,而是连片的稻田,黄绿相间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大地铺展的锦缎,又似跳动的音符,瞬间将人从城市的喧嚣中抽离。
女儿是历史爱好者,见我驻足凝视稻田,便轻声道:“你可别小瞧这片田,在明清时,它可是京城的‘上等水田’。”她指着稻田深处的一块石碑,碑上模糊的字迹记载着北坞的过往:这里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即便遇上旱涝之年,也总能丰收不断。昔日里,每到秋收时节,农人弯腰收割,谷穗坠满箩筐,打谷场上的笑声与谷粒脱落的“沙沙”声交织,成为京西一带最生动的图景。文人墨客常来此采风,诗文中不乏“京西稻熟秋风起,万顷金波映日明”的佳句;就连皇家画院的画师,也会专程来此摹写稻田景致,将这份田园风光纳入皇家园囿的画作之中。
听着女儿的讲述,指尖轻轻拂过稻穗,饱满的谷粒带着微凉的晨露,触感真实而鲜活。原来,我们眼前的这片稻田,早已不是简单的农作物,而是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活化石”。它见证过明代的农耕文明,经历过清代的盛世繁华,也陪伴着现代北京的变迁,如今依旧以蓬勃的姿态,向世人诉说着过往。
沿着稻田旁的小径前行,便来到了公园的歇息场地。与城市公园中规整的长椅不同,这里的休憩区透着几分“乡村肠院”的野趣:几间茅草覆顶的小屋,墙面是夯土的质感,屋内摆放着粗陶的茶具;屋前的空地上,散落着几块青石板,石板旁种着几株秋葵与雏菊,偶有蝴蝶停在花瓣上,画面宁静得如同世外桃源。设计者显然深谙“似与不似”的妙处——既有乡村院落的质朴,又不失公园的整洁,既让人感受到田园的惬意,又不必担心风吹日晒,恰到好处地平衡了自然与人文。
我们在茅草屋前坐下,拧开保温瓶,茶香袅袅中,抬眼望去,稻田与远处的景致渐渐融为一体。东侧的玉泉山清晰可见,山顶的宝塔在阳光中泛着微光;西侧的颐和园一角隐约露出飞檐,与北坞的稻田相映成趣。笔者认为:北坞公园的定位本就特别,它既不是纯粹的郊野公园——没有荒野的萧瑟,也不是典型的城市公园——少了人工雕琢的匠气,而是巧妙地将自身融入周边的山水人文之中,与颐和园的皇家气派、玉泉山的清幽雅致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脉络。
公园占地700多亩,分为东园与西园,东园以稻田景观为主,西园则多了几分现代设计的巧思。我们喝完茶,便沿着田埂向西园走去。田埂小径狭窄却平整,大多仅容一人而行,脚下是松软的泥土,混杂着稻草的清香。走在稻浪之中,仿佛整个人都被稻田包裹,耳边是稻穗摩擦的“簌簌”声,鼻尖萦绕着淡淡的稻香,偶尔还能听到几声鸟鸣,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行至西园,景致骤然一变。这里没有连片的稻田,取而代之的是开阔的草坪与错落的水景。草坪上种植着银杏与法桐,秋日里,银杏叶泛黄,法桐叶泛红,色彩绚烂;水景则采用了叠水设计,水流从高处缓缓落下,形成小型的瀑布,水声潺潺,与东园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但即便是现代景观,也处处透着对历史的呼应:水景旁的步道用青石板铺就,石板上刻着古代农耕的图案;草坪边缘的路灯是仿灯笼的造型,灯罩上印着“稻”字纹样,细节处尽显巧思。
“这设计真是用心,既彰显了历史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气息。”我不禁感叹。随行的人点头称是:“北坞公园的设计者,其实是在‘续接’历史。他们没有用现代元素掩盖过往,而是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游人在赏景时,既能感受田园之美,也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
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已近落霞时分。我们急忙折返东园,生怕错过秋日北坞最动人的景致。果然,此时的稻田已换了模样:夕阳的余晖洒在稻穗上,将黄绿的稻浪染成了金红色,每一粒谷穗都闪烁着微光,像是镶嵌了碎金;山风从玉泉山方向吹来,卷起稻浪,“哗啦啦”的声响如同潮水,稻香也随之愈发浓郁,清甜中带着暖意;远处的归鸟成群结队地掠过天空,翅膀划过夕辉,留下淡淡的剪影。
我们站在田埂上,静静地望着眼前的景象,一时间竟无人言语。天地间仿佛只剩下稻浪、风声、鸟鸣与夕阳,所有的烦恼与疲惫都被这壮阔而温柔的景致涤荡干净。脑海中忽然浮现出辛弃疾的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虽已不是夏夜,没有蛙鸣相伴,但眼前的稻浪、稻香与夕阳,却与词中的意境完美契合——那份对丰收的喜悦,对自然的热爱,跨越了千年时光,依旧能引发人心底最深的共鸣。
暮色渐浓,夕阳沉入西山,稻浪的金红色渐渐褪去,换上了一层朦胧的暮色。我们恋恋不舍地踏上归途,回望北坞公园,稻田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仿佛在与我们道别。
或许,北坞公园的魅力,正在于它用一片稻田,连接了过去与现在,用一份田园诗意,治愈了城市人的疲惫。而我们,也会在每个秋日,再次赴约,与这片稻田重逢,与那段历史对话,在稻浪间,重拾心中的宁静与感动。
【 作者简介 】
吴纯祥,安徽芜湖人,副研究员。
曾辗转于教育、旅游、文化等部门,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退休后客居北京,淡泊自守。
数十年来,始终坚持创作,其文学、书画及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市级展览中展出,并被收录于多部《作品集》。同时,亦有大量作品见诸全国各类报刊与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