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灵的旷野上种满星辰
—读杨姣娥散文集《时光碎片》
◎ 红榜作家 蔡明治

目光久久停留在《时光碎片》的扉页,这是杨姣娥用心灵深耕的文学沃土。一位普通的武钢矿山女工,艰难跋涉在文字的荒原,用敏锐的感知力与丰沛的情感,在散文的天空下搭建起独属自己的星座。这部散文集如同多棱镜,折射出乡土记忆的温润、生命体验的坚韧、情感思辨的深邃,更在字里行间流淌着一位写作者对文学本真的执着和追求。
一、念乡:熔铸乡情与哲思
故乡是每个作家的精神原乡,杨姣娥的“念乡”系列便是从这片原乡生长出的诗行。在《暗处行走的水》中,“母亲是悲苦的,她无法把自己的肉身分开”。
她的心总是在思念和牵挂中跳跃;在她知道我爱好写作后,“喜欢拿着放大镜在书报上找寻我的记忆,也喜欢在村人面前张扬我的文字”;作家一再流连在对母亲的情感里,让母亲与故乡的人情世故并蒂花般交织绽放。又以“水”为隐喻,让母亲的形象在时光长河中蜿蜒成故乡的血脉。
《与一头牛的对视》则以农耕文明的典型意象切入,在人与牛的目光交汇中展开生命哲学的对话。牛的沉默负重与农人的坚韧质朴形成镜像,将乡土中国的生存图景,提炼为精神图腾。
杨姣娥的“念乡”系列,将亲情与乡情、世故与风俗,熔铸一炉,使故乡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是浸透体温的情感磁场;很容易让人联想井台边浣衣的剪影,灶膛前添柴的佝偻,暮色里唤儿归的余音,而产生巨大共鸣。
而《那些漂在水里的碎片》,池塘、坝与河构成的地理空间,既是杨姣娥童年的乐园,更是她观察人性的显微镜。她以孩童视角凝视大自然里的细微,让在尘土中打滚的生命显影为乡土叙事的主角。站在时光对岸回望故乡,既保留了记忆的温热,又赋予审视的理性,使乡恋成为照亮现实的亮光。
二、诉情:在残缺躯体中构筑精神的圣殿
那些难以言说的不便,从未束缚住杨姣娥的灵魂,成为她叩击生命本质的重锤,让她的思考更具穿透力与震撼力。“诉情”系列,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残疾人群体精神史诗,字里行间闪耀着人性的璀璨光芒。
在《总有一种爱能让你感动》中,那位因火灾失去双手手指的男子,以超乎常人的勇气与毅力,骑着自行车穿越大半个中国,用残肢执笔,写下29万字的旅行笔记;拍摄了1200余张祖国名胜古迹与风土人情的相片;绘出460多幅国画写生稿,用不屈的信念,编织出残疾人的青春梦、强者梦与艺术梦;还有那摇着轮椅,在岁月风雨中勇敢拼搏、书写精彩人生的长者。这一个个被命运无情碾压过的灵魂,在杨姣娥的笔下,绽放出令人瞩目的光彩。她摒弃廉价的同情,以平等的视角与笔触,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这种逆向书写,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他者”叙事模式,使残疾人群体不再是被人凝视的客体,而是激励人心的精神示范者。
在这一辑作品中,身体的残缺如同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杨姣娥以自身的坎坷经历为证,向世人宣示:当心灵挣脱世俗的枷锁,生命便能在困境的裂缝中长出翱翔的翅膀。她笔下的残疾群体,不再是等待拯救的弱者,而是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书写生命传奇的勇者。
回忆起自己的奋斗历程,杨姣娥满怀深情地:一个有家人为之付出和疼爱的残疾人,其实是幸运的。所以我从心里感谢自己的父亲,是他跪着的姿势支撑我好好活着”!这份对家人的感恩,饱含着无尽的温情与力量。
《武钢这棵大树》更是其中尤为动人的篇章。杨姣娥用充满诗意与深情的文字描绘道:“武钢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视线,带着神秘的苍凉,用粗壮的双臂揽我入怀,让我在地层深处感受她的呼吸,她的搏动”。在她眼中,武钢并非冰冷的工业符号,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母体,是一棵枝繁叶茂、令人安心的大树。而她与同事们,就像是扎根地下的树根,虽弱小、卑微,却与武钢紧密相连,无惧风霜雨雪,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多年来,她一直受到《武钢文艺》编辑老师的关爱,这份关怀让她对武钢的感情愈发深厚,武钢在她心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亲近。杨姣娥的文字,是对武钢的深情告白,也是对生命中每一份温暖与善意的礼赞 。
三、情感思辨:在欲望湍流中打捞爱的真义
杨姣娥以“喁(yu)语”系列为镜,映照出情感世界的复杂光谱。
《爱情是一种病》,讲述一个飞蛾扑火般的爱情故事,深刻展现出女人在感情中容易失去理智的一面。文中“女人一旦爱了,智商便回到了零位”的描述,冷静道出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激情与冲动,更是对彼此的忠诚与担当。在充满诱惑的世界里,要始终坚守自我,明白婚姻的珍贵。生活中的爱情,应如细水长流,在平淡中相互扶持。我们要学会在激情与理智间找到平衡,不被一时的冲动蒙蔽双眼,珍惜身边值得守护的人。唯有如此,才能收获真正长久且美好的爱情。杨姣娥把这种浪漫情感置于理性解剖台的写法,既保有文学的诗意,又不乏社会学的冷峻。
品读《电话中的婚姻》,被这对夫妻平凡却真挚的感情深深打动。他们因生活所迫分隔两地,电话成了维系感情的纽带。起初,妻子抱怨丈夫每日追问菜谱是“查岗”,殊不知这些琐碎的问询里藏着满满的牵挂。
当丈夫意外未打电话,手机又关机时,妻子才惊觉这份日常联系早已不可或缺。等待的焦灼、担忧的煎熬,让她看清电话那头的声音是安全感的来源,是婚姻的支柱。而丈夫接电话时急切的反应,也展现出他对妻子和家庭同样深厚的牵挂。
这段婚姻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在平淡的电话问候中,诠释了爱情最本真的模样——是习惯,是依赖,是日复一日的关心与牵挂。这种对亲密关系的辩证思考,超越了非黑即白的价值判断。它提醒我们,生活中最珍贵的感情,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里,需要用心去感受、去珍惜。
在《说出你的感动》,杨姣娥记述说:那年,她和丈夫被评为黄石市十佳恩爱夫妻,在电视台演播厅颁奖晚会现场,主持人为每一对上台领奖的夫妻准备了三道“三选二”问答题,其中第一道题是“这些年以来,对方最感动你的一件事是什么?”丈夫回答,是妻子照顾婆母的细节,让杨姣娥心起波澜,收获到温暖与肯定。这也印证了婚姻幸福源于琐碎却真挚的点滴。
生活中,我们常因忙碌或羞于表达,忽略对爱人的感谢,却不知这些未说出口的感动,可能成为婚姻中的遗憾。每一句真诚的感动表达,都是对婚姻的滋养,能化解矛盾、增添温情。我们都应学会在婚姻里勇敢说出感动,让爱意在言语中流淌,让婚姻在相互珍惜中长久。
站在文学的旷野上,杨姣娥已经种下属于自己的星辰,用残疾的身体走出了精神的长征。我们期待这位在文字中跋涉的行者,带着对文学的大渴望,在未来的创作中挖掘出更优质的“矿脉”,提炼出更精彩的作品。让我们在她的文字星空下,遇见更璀璨的精神日出。
蔡明治,武钢矿建公司退休。在家养养花,训训儿,送送孙女上学,炒个股,烧个菜,看下新闻,写篇心得,其乐无穷。曾经是长江文艺的特约记者,笔名宏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