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教书三十多年,国内外各个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都有他学生的身影,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功成名就!他就是退休多年的王振华老师。
王振华老师(小名:王喜贵)公元一九四四年出生在一个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家庭。父亲诚实善良不善言辞,给生产队牧羊,他干一行爱一行,所牧羊群膘肥体壮,乳羊产羔率很高,受到干部群众的称赞与奖励。
王振华老师一九六三年从府谷中学初中毕业,在那时候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他也是庙沟门公社唯数很少的能够坚持上学的初中毕业生,在那时候读书能够坚持下去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大熊猫还珍贵!毕业后随即回到生他养他的中沙墕村,娶妻生子,接受父老乡亲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再教育。
由于,人诚实、思想好、品行好,不久就被干部群众推荐,选举为生产小队的会(Kuai)计、生产大队的会计是当之无愧的管家,这期间又由生产小队革命领导小组、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选举担任保健员即赤脚医生。担任保健员这段时间他多次在公社医院培训,由院长和有治疗经验的医生讲授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法和用药规则。因此人民群众伤风感冒打打针呀,跌打损伤包扎包扎呀,等小伤小病可以就地治疗解决,这样下来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群众,人们的就医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群众拍手叫好,并且乐此不疲。
在担任生产小队会计、生产大队会计期间他细心认真,生怕出错,工作上他更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干的很出色,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好评。他也经常组织人民群众扫盲识字,在他的努力下,好些原来一字不识的人基本脱盲,并能阅读《榆林报》小书小报等刊物,譬如他老母亲和刘莲女等都是摘掉文盲帽子的典范;他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报刊、杂志刊登的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然后让大家讨论谈学习心得,以提高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他也经常组织人民群众教唱红歌以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和素质,用现在的语言说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站位,和正能量。我常记有一个张姓下乡干部他是转业军人从来没上过学,在部队扫盲识了字,在社员大会上给群众念伟人语录了,伟人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当念到愚蠢的“蠢”字时,他当着众目睽睽的面,请问“振华愚字后面这是个什么字”振华当即回答,哪是个“蠢chun”字,我至今记忆犹新,因为这条语录我十来八岁上就会背诵了。
这几年回到家乡,忙忙碌碌的他,也经常思谋着,必定当生产小队干部、生产大队干部不是长远之计,可以说是个过渡阶段,因为它不是一个体制内工作,前途比较渺茫。尤其是叔母、其母亲是个开明人士,是县人大代表她很懂官场事宜,她常说公社干部是我们党派来的,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是恩人,下乡来了我们要爱护他们宽待他们。只要她老人家看见下乡干部来了,他们就不用吃派饭,老人家就在自家动手做好吃的饭菜,顺便和公社干部拉家常式的、试探性的商量和要求,“我儿子喜贵念完书回来还没有营生,如果有任用干部和公办人员的指标时,请领导们记住照顾一下,让我儿子出去锻炼锻炼”。叔母的积极举措和多次强烈要求感动和说服了公社决策人员。
一九七一年的某一天公社通知中沙墕生产队的王振华同志,府谷中学举办,"理化培训班”即师资培训班,时间是六个月就是半年,培训完了即分配为代教即代办教师。接到通知后,他随即和生产小队干部、生产大队干部商量准备回府谷中学学习去,可是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生产小队革命领导小组有关领导同志说,只要有人能担得起这些担子,有个合适的人选,能顶替你的接班人,你就能走了,否则就不能走,他有点为难了,因为最基层的领导们不让你走,你也毫无办法,因为地头蛇也挺厉害的。必定是年轻人么,这时候他灵机一动,竭力向生产小队队长王媚东、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王五十一,推荐王埃锁,担任生产小队会计、担任生产大队会计、担任赤脚医生,让我全面接替他,做这些最基层的工作,这时生产小队和生产大队的负责同志,经过会议研究决定,欣然同意他出去学习的请求。没几天他担任的这三副重担子就顺利移交了,我也从此担任起生产大队会计、生产小队会计、赤脚医生这些担子了,那时我倒自学了一点医学常识,也顺理成章的给群众打打针,处理诊治一些小伤小病。这样对我来说也是个学习、锻炼、成长的过程,也为我日后上中专卫生学校奠定了基础,伟人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轻装上阵的王振华同志得以脱身回到府谷中学学习去了,他培训了半年理化课程,回来即分配为代教。在本公社庙沟门中学任教,给初中班上理化课,代教在当时给生产队每月上交12元工资,生产队给评相应的工分。由于王振华同志工作勤勉尽责,表现好,没过多久他就转为体制内教师,即公办教师,端上了铁饭碗。这样一来王振华同志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得以了却其母多年的夙愿,心中倍感欣慰与圆满。
王振华老师最后调回学区任后勤部主任,他所管的后勤工作,搞的头头是道,帐目清楚,职工放心,领导赞同。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无论调动在哪里教学,他都能得到当地办学单位的群众、领导同志的赞赏和奖励,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全身心地融入到教育战线中,并与哪里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亲如父兄姊妹。王振华老师也真正做到哪里需要哪安家,无论走到哪所学校他总是认认真真,含辛茹苦,把各年级的教学质量搞上去而后快。他常说古人曰“教不严,师之惰”“误人子弟,如杀我父兄”做为老师不好好教书,就把人家娃娃害了,那就上升到良心问题了,你自己就得手搭胸膛,好好反省反省了。
写在最后,也愿耄耋之年的王老师健康长寿,含饴弄孙,万事顺遂!
附录:
(王振华夫妇俩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共3个娃娃;大儿子王林夫妻俩共育有3个孩子分别是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目前都已成家,生活美满如意;小儿子王永平夫妻俩是公务员、人民教师,育有1子,已大学毕业是正式工;女儿王七斤是医生,女婿王玉明也是医生又是老板,夫妻俩育有3个孩子,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已成家是公务员,儿子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上学)。
王埃锁,男,中专文化,家居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庙沟门镇化皮沟卫生室。七十年初在本大队当了很多“官”,还入了党,在信用站干了几十年,平时爱好写点小东西,也给县广播站时不时写些小稿件,偶有小文见报,是农民通讯员。改革开放后,先后在云河书院府谷卫校乡村医生提高班、府谷卫校中医提高班、榆林地区儿科急救学习班学习四年,经省卫生厅考核发给《中专水平证书》。由于本人学习刻苦,再加上四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深受当地民众信赖,人称“好医生”。
来源 |作者
编审 |黄现
编辑 |长久
出品 |海内外文学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