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有寄
文/金色浪君
举盏宴中秋,清辉洒九州。
踏歌飞彻夜,邀月上高楼。
自古亏圆缺,从来满玉钩。
痴情逢此际,话别好难收。
达州北山廊子碥张前平2025年10月7日9时10(上午)
清辉映宴,别绪寄月——评金色浪君《赏月有寄》
金色浪君的《赏月有寄》以中秋赏月为引,在短短八句五言诗中,将宴饮的欢腾与别离的怅惘交织,既写尽中秋月色的清美与人间的热闹,又暗藏对世事圆缺的通透与情到深处的不舍,意境明快却余味绵长,尽显五言诗的凝练之美。
一、景与情交织:从“欢宴之乐”到“别绪之愁”,情感转折自然
全诗以“乐”起笔,以“愁”收束,情感脉络在景与情的切换中清晰可见。首联“举盏宴中秋,清辉洒九州”开篇即勾勒中秋盛景:世人举杯宴饮欢庆佳节,月光如练遍洒大地,“举盏”是人间的热闹,“清辉”是天地的清美,一近一远、一人一天,瞬间营造出中秋团圆的氛围。颔联“踏歌飞彻夜,邀月上高楼”延续欢腾基调,“踏歌彻夜”写尽宴饮的尽兴,“邀月上楼”则将人与月的距离拉近,赋予月色以灵性,仿佛月亮也成了宴饮的宾客,热闹中透着浪漫。
颈联与尾联却笔锋一转,情感从欢腾转向深沉。颈联“自古亏圆缺,从来满玉钩”以月亮的“亏圆”起兴,跳出眼前的欢宴,转入对世事规律的思考——月亮自古便有圆有缺,正如人生总有聚散,看似写月,实则为后文的“别绪”铺垫,透着历经世事的通透。尾联“痴情逢此际,话别好难收”则直抒胸臆,将“亏圆”的哲思落到具体的离别上:越是在中秋团圆的时刻,深厚的情谊越让离别难以开口,“好难收”三字直白却有力,把离别时的不舍与留恋写得淋漓尽致,让全诗的情感更显饱满真实。
二、意象巧运用:以“月”为核,串联全篇意脉
“月”是全诗的核心意象,诗人围绕“月”展开描写,让意象与情感深度融合。首联“清辉洒九州”写月光的广,点出中秋月色的标志性特征,为全诗奠定“月映人间”的基调;颔联“邀月上高楼”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其“陪伴者”的角色,让欢宴的场景更具感染力;颈联“自古亏圆缺,从来满玉钩”则从月亮的形态变化入手,“玉钩”代指新月,与“圆缺”呼应,既写出月亮的自然规律,又暗喻人生的聚散离合,让意象承载起哲思。
除“月”之外,“举盏”“踏歌”“高楼”等意象也精准贴切。“举盏”“踏歌”是中秋宴饮的典型动作,具象化了节日的热闹;“高楼”则为“邀月”提供了场景,登高望月既符合中秋习俗,又让“人与月”的互动更具画面感,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鲜活的中秋场景,让诗歌更易引发读者共鸣。
三、语言显凝练:五言句式藏深意,留白处见余味
作为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既符合格律要求,又在简短的句式中藏着丰富的情感与思考。首联、颔联四句仅二十字,却将中秋的“宴、月、人、情”尽数展现,没有冗余的修饰,却画面感十足;颈联以“自古”“从来”二词,将月亮的“亏圆”上升为普遍规律,短短十字便透出深沉的哲思,不刻意说教,却引人深思。
尾联“痴情逢此际,话别好难收”更是凝练中的点睛之笔。“痴情”二字点明情谊的深厚,“此际”特指中秋团圆之时,两相对比更显离别的伤感;“好难收”三字没有具体写“话别”的内容,却留下无限留白——是对友人的嘱托,还是对亲人的不舍?读者可根据自身经历联想,让诗歌的情感更具延展性,余味悠长。
《赏月有寄》虽篇幅短小,却“以小见大”:既写尽中秋的节日氛围,又藏着对世事的通透、对离别的不舍,从欢腾到深沉的情感转折自然流畅,意象与语言的运用精准凝练。诗人以朴素的笔触,将中秋夜的“乐”与“愁”写得真实可感,让读者在品味中秋月色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藏在团圆背后的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