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强战友
王超/撰文、书法
远在上海的战友叶国强,是我的好朋友,我都叫他阿强。前不久他给我打电话,让我赶快写一幅字,他要带着去参加一个重要的斗蛐蛐比赛。我问写什么?他说写“勇战三秋”四字,并特别交待要刚劲有力、气势夺人!放下电话,我就笑了,看来阿强对这个比赛已踌躇满志,志在必得了。
去年春天海军节那天,在回舟山群岛老部队战友聚会时,酒过三巡,他翻出手机里的蟋蟀照片给我看:深褐色的虫儿趴在竹罐里,须子直挺。他说,这是他的战神名叫“紫头“。他养蛐蛐斗蛐蛐这么年了,经手的蛐蛐也不在少数。但给他印象最深就是它。初见此虫时,中色络紫皮配红钳,头足项厚,肉身细腻,动态似游蛇,静养中虫色转淡,于九月八日开毛后,便为它取名"紫头",遂决定带它奔赴比赛。而后“紫头“不负期望,“勇战三秋"于斗栅之中,一路过关斩将,多次拔得头筹。谈到"紫头”的英勇,强子兴高采烈,自豪得满面红光!说"紫头"因战绩卓越,给他争得了不少面子和荣誉,也享受着优渥的待遇。
这次见面,他向我介绍最多的就是养蛐蛐斗蛐蛐的诸多趣事。我也知晓了斗蛐蛐还有那么多的文化。每年的白露、秋分、寒露三个季节,是斗蛐蛐的三个高潮。白露时蟋蟀最刚烈,晨露浸过的翅膀振起来,声音像小鼓敲在青石上;秋分时的蟋蟀最沉稳,干爽的天养得它们脚步下沉,咬起来不慌不忙;寒露时的蟋蟀最坚韧,霜气里熬出来的性子,一旦钳住对手,就绝不会松口,一直会战到对手落荒而逃。
阿强说,斗蛐蛐的“三秋”,是一年里最有滋味的日子。白露时虫儿刚醒,带着一股子生猛;秋分是黄金时候,虫儿养得壮,打斗也最精彩;寒露则是收尾,能撑到这个时候的,都是硬角色。我就想,他爱的哪里是斗蛐蛐呀?分明是在这三个节气里藏着的对"玩"的那份认真一一对一只虫儿的认真,对真心爱好的认真,就像当年在部队里,对每一次训练、每一次任务的态度一样。
我就知道,阿强这人,只要认准了一件事,那绝对能干出花来。 这些年来,他养蛐蛐,斗蛐蛐,还真成了精。
他讲起斗蛐蛐的渊源,能从《诗经》里的“蟋蟀在堂”讲到清代的《促织经》。说唐代贵族镂象牙为笼,宋代济癫和尚为蟋蟀写悼文,又讲宣德皇帝因采办蟋蟀搞得民不聊生,末了总会补一句:“咱玩的不是搏戏,是秋里的真趣。”真是荒唐!
阿强收藏的一个明宣德青花海兽纹蟋蟀罐,是他最钟情的宝贝之一。每次拿出来都要先擦上三遍手,罐底垫的黄土、黑土、白灰按比例配好,泡碱、晾干,每一步都极认真。他说他玩斗蛐蛐,是“寓意于物”,已达“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的境界,成为了他陶冶情趣、修身养性的重要休闲娱乐项目之一。
我曾见过他斗蛐蛐时专注的样子。斗盆旁的各住都屏住了呼吸,他却攥着烟卷忘了弹灰,烟灰烫到手指也只皱一下眉。眼里全盯着那两只虫儿。“吹夹”时他会猛地攥拳,“留夹”时又忍不住前倾身子。等虫儿赢了,他那拍着大腿笑的模样,简直就是一个孩子;可若虫儿输了,他也不恼,只是把虫儿捧回罐里,喂点精心调制的食料,轻声地说“咱下次再来”,那语气里的温柔,根本不像是对一只虫,倒更像是安慰一位并肩作战的老朋友。
前年他说“紫头”走了,电话里的声音轻了些,我明显感到了他内心的波动。是啊,人对生灵的共情,从来不分个头大小。阿强说“我之一秋,‘紫头’却是一生”,这话像滴雨落在青瓦上,轻得很,却让我听得心里发沉——原来一段相伴,看似于人岁月里的片段,于虫却是一生的结局。我就明白了,连罐子里养久的蛐蛐都能牵动人的心思,更别提会摇尾巴、会用湿漉漉的眼睛望人的小狗了。
所以,我们夫妻俩是坚决不敢养宠物的,不是不喜欢,是怕那份“割舍不了”的难受。就像心里揣着块暖玉,握久了就舍不得放手,可真要放手时,连指尖都带着心凉。孩子高中毕业去外地读书,怕他妈妈孤单,便自作主张地从宠物市场抱回了一只小狗。小狗全身金黄,特别讨人喜欢,我们就叫它"阿黄"。阿黄毛茸茸的身子往人脚边一蹭,连打哈欠都透着股憨态,家里的空气都跟着软了几分。
可日子一久,矛盾就像窗台上的灰尘,悄悄落了下来。我家夫人特爱干净,家里的地板擦得能映出窗台绿植的影子,踢脚线的缝隙里也寻不到半粒浮尘;厨房的灶台亮得能照见人,卧室的床品每天铺得没有一丝褶皱,仿佛阳光落在上面的光斑,都得经她的手摆得整整齐齐。阿黄却不管这些,出去遛跶一圈后,爪子上沾着草屑,毛梢挂着风里的泥土,回来就往地上一滚,害得夫人赶忙蹲在地上擦了好半天。
起初是耐着性子,边擦边念叨“你这小东西真淘气”,后来叹气越来越多,话里也带了为难。加上狗是动物,打针、洗澡、办证、遛弯等等伺候着,操心的事确实不少。我们俩工作都忙,实在没有时间伺候阿黄。不是不爱它,是人和宠物的生活习惯就像两条平行线,怎么也交集不了。最终还是决定送人,选的是相熟的朋友。朋友来接的那天,阿黄眼里含泪,扒着门框向后挫着身子呜呜叫,尾巴耷拉着不想走。夫人则别过脸去整理沙发垫,指尖却在发抖,连抱枕的角都捏皱了。
往后的日子,那份牵挂让夫人隔三差五地给朋友打电话,询问阿黄的情况。挂了电话,她跟我说:“以后再也不养了,心太疼。”
所以看到阿强对待宠物的样子,才明白我们和他差的不只是“养”的本事,更有“投入”的勇气,投入时间,投入情感,投入金钱,投入状态。他那哪里是在“玩”宠物,而是把时间拆成了碎片,一点点都揉进了对宠物的欣赏爱护和陪伴里。
原来对宠物“玩”到极致,是用心去懂它的欢喜,是把那些细碎的美好,都攒成了心里的暖。而我们不是不会,是不敢。怕一旦有了牵挂,就再也承受不起那份分别的痛。就像春天里不敢多折花,怕看到它蔫了的模样;秋天不敢多捡叶,怕想起它曾经绿得发亮的日子。那份牵挂,藏着的,其实是对每一段生命的珍视。其实,阿强对虫儿的真心真情,和对人没两样。在部队时汤奇战友帮过他,他记了几十年。去年在舟山群岛战友聚会的晚宴上,他听说当天是汤奇的生日,便悄悄地订了蛋糕,当汤奇在烛光里听着大家唱起《祝你生日快乐》时,惊愕不已。看着老战友面对蛋糕抹眼泪时,阿强自己也红了眼眶,全体战友都为这真挚的情感拍红了手掌。
有人说阿强“活得太愣”,可偏偏有人遇事就想找他唠唠,听听他的意见。因为大家知道,阿强的耳朵听真话,装真心,从不用藏着掖着,对人对事拎得清,只要他能帮忙,一定倾尽全力。
如今阿强也退休了,头发白了,可身体硬朗。阳光落在他脸上,皱纹里都透着坦荡。他把退休后的日子打发得极惬意闲适。书房里总飘着蜜蜡的暖香,混着老扇子扇动时带起的纸墨气,还有窗台上那只紫皮葫芦里,隐约藏着的秋日光景。他喜欢坐在摇椅上,指尖摩挲过蜜蜡的纹路,经年累月的盘玩让那抹鹅黄泛着暖融融的包浆,像把整个秋天都攥在了手里。偶尔拿起那柄竹骨扇,展开来是幅浅淡的水墨兰,扇柄轻摇着,风里都带着同主人一样慢悠悠的生活节奏。
到了秋凉,书房里又多了几份热闹。瓦罐摆在桌角,里面是他新挑的蛐蛐,黑亮的身子,叫声脆生生的。阿强不常与人斗,多半是傍晚时分,就着台灯的光,掀开罐盖看蛐蛐在里面蹦跳,听那叫声撞在木窗上,又弹回来落在耳边的声音,让人安心静谧。窗下的鱼缸里,热带鱼拖着斑斓的尾巴游来游去,水纹晃在墙上,和台灯的光叠在一起,倒像把小半个热带的生机,都圈在了这方寸之间。
寻常时,阿强的日子更像没法拴住的云。上海的老房子里还留着他的蛐蛐罐,杭州新家的窗户外就能看见西湖边的远山。他从不赶时间,想住哪儿全凭心情——今天在上海弄堂里买份生煎,和邻居阿姨唠着家常;明天就拎着个背包去了杭州。清晨在西湖边散散步,傍晚坐在茶馆里喝杯龙井。他说现在交通方便得很,高铁半小时就跨了城,他倒不像在两城走动,更像是在自家的两个院子里来回串门。
旁人总说阿强会享清福,他却笑着摆摆手,只是哈哈一笑,并不多言。我倒觉得,阿强只不过是把日子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而已。手里有古玩的温度,耳边有蛐蛐的鸣响,眼前有鱼儿的灵动,心里有两地的清闲。不图什么热闹,不攀什么高雅,只求这份自在——想盘蜜蜡就盘会儿,想听蛐蛐就洗耳静听,想换个地方住,抬脚就走。这样的日子,淡得像杯清茶,却越品越有味道。
我就越来越羡慕阿强是一个活得很通透的人。他性格中最难得的就是一个真字,真实的性格,真心地做事,真诚地待人。在部队时,他就特立独行,非常自我,心口一致。退役后更是真实地生活,不装也不屑于装,但活的比大多数人都有分寸,有温度。现在,他还是靠着这份真性情吃饭,虽有人不屑,但更有人愿意同他做朋友。他说他这辈子干的事,只是吃喝玩乐四个字。我倒觉得,他吃是在拿味觉记录人间,他喝是自由自在地展现真性情,他玩是用娱乐爱好敞亮心境,他乐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般的傻笑。他讲人来世间一回怎么着也不能白活。他不是玩物不羁,而是活得彻底,活得明白,活得坦荡,活得自由。他说有的人,一辈子都藏着掖着,怕这怕那,连自己都不敢承认自己是谁,活得又累又没意思!他却活得潇洒,活得敞亮。是的,阿强就是一个用性格和性情雕刻出来的人,凭着一身真性情活成了人生的一面镜子。
从阿强身上,我也明白了一个人退休后应该有抱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别总以为人生来日方长,其实这是高估了自己对生命的掌控力,低估了命运的无常。每一个清晨醒来,每一次自由呼吸,那都是生命的馈赠。生活是需要智慧的,活在当下不是消极的享乐主义,而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定期体检,适当社交,养养花草,遛狗逗猫,慢一点吃饭,慢一点散步,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一壶清茶,一缕阳光,花花草草,写写画画,修心、静心、养心,悦心、悦己、悦人。心在什么境界,人就活在什么世界。看开方得清净,想开得以从容。人生下半场,就该慢下来、静下来了。人生的两笔,一撇已写了前半生,一捺正在写后半生。前半生写了执着,后半生正写释怀。这时的我,应断掉不属于自己的生活,舍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离开负能量的人际关系。坚信人这辈子,人品是最好的运气,心态是最好的风水,把饭吃好,把觉睡够,健康快乐,取悦身心,这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那天寄走“勇战三秋”的字,我在快递盒里塞了片我家门口枫树上初秋的枫叶。想着阿强看到时,或许会想起我们一起在部队高炮阵地上看山间秋景的日子,想起那时的海风,吹拂着我们年轻的脸和我们的战友之情,都是人间最难得的真。
秋声渐起,秋雨绵绵。我盼着阿强的电话。既想听到新虫的战绩,更盼着听他那爽朗的笑声,盼着他说“这秋啊,又有新趣了”!那笑声里,有秋虫的鸣,有战友的情,更有一个赤子,对生活最热忱的模样。
愿今后的日子,阳光清澈,事事温柔。愿战友阿强乘坐他的率真执着之舟,以初心为舵、忠心为帆、诚心为桨,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按照他的生活节奏漫步抵达他那心灵里期望的人生彼岸!

(作者王超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下面是近期部分为朋友书写的书法作品,请欣赏:
1、2025年8月30日,应冯富强先生的约请,为他的新居书写了三幅书法作品。
2、2025年9月13日,应著名画家赵力先生的约请,为他书写了四幅书法作品。
3、2025年9月14日,为海军37811部队高炮四团战友聚会,应组织者黄晓春战友的约请,为此次西安战友聚会书写了一幅丈二尺寸的书法横幅,在全体战友合影时展示拍照。
4、2025年9月23日,应“济宁市雷锋精神纪念馆"馆长李炳强先生的约请,题写了馆名。
5、2025年9月22日,受著名诗人、出版人、好朋友明杰先生之邀,为其新出版发行的《古今名相百里奚》诗集,甪书法的形式书写了历代名人笔下评价百里奚的10幅著名诗文。
6、2025年9月26日,受山东省基督教两会会长高明先生的约请,为中国基督教两会和济宁市基督教两会书写了两幅丈二尺寸的横幅书法作品。
7、2025年9月30日,应战友济宁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会长魏忠华的约请,为他书写了一幅丈二尺寸竖幅的《宽心谣》书法作品。
8、2025年9月24日,应济宁市大成集团董事长张明武先生之邀,为其书写了他创作的一首《六“jing”咏怀》。因尺幅近五米长,不便拍照,只能录视频记之。 张明武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他胸怀宽广,做事干练,事业做得好,为人低调实在。除事业成功外,又特别喜欢学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喜好书法及诗词文学创作。写得一手特别漂亮的毛体书法,又创作了多首诗词作品。这是其中的一首。全文为:”六“jing”咏怀 :处世当存敬慎心,洁身须守净如金。案头静对千竿翠,眼底遥观万里境。逐梦敢同风雨竞,照人常伴墨痕镜。悟得六字真意在,不负流年不负今。
9、2025年9月24日,应上海的叶国强战友的约请,为他书写了三幅书法作品。
10、2025年9月30日,应邀为谭少坤先生的酒行,书写了两幅书法作品。
11、2025年10月2日,应邀为济宁市退役军人事务中心主任高卫东先生书写了两幅书法作品。
12、2025年10月3日,为战友马新明书写了一幅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