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期
国庆归程记
——孝心伴游观盛景
作者:王福平
音频合成:小黎
诵读/编辑制作:小格
国庆归程记
10月4日午后三时,车轮缓缓驶入鞍山市达道湾经济开发区睿达社区,推门下车时,双腿虽因久坐有些发沉,肩头也沾着旅途的风尘,可胸腔里却像揣着一团暖融融的光——这份疲惫里裹着的欣慰,是女儿、女婿用国庆假期的贴心陪伴,一点点焐热的。自打子女们成家,我们老两口总怕给子女们添麻烦,节假日多是守着家里的老木凳看看电视、打打电脑,可这次国庆,女儿一早就笑着来敲门:“爹,妈,别宅家啦,带你们去弓长岭转一转,看看外头的好风景!”一句简单的话,却让这个秋天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期待。
上午9时整,女儿稳稳地把车开上环钢路,女婿在副驾驶协助瞭望,车轮碾过平整的柏油路面,带着我们向西而行。从达道湾路口驶入高速的那一刻,视野骤然开阔——这条被老辈人称作“神州第一路”的高速公路上,车流如织却井然有序,红的、白的、蓝的车辆汇成流动的星河,载着家家户户的假日期盼向前奔涌。侧目望向窗外,两侧的白杨林带像列队的卫士,葱郁的枝叶在秋风里轻轻摇曳,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的光点,随着车速向后飞速掠去,连带着风里都裹着秋日特有的清爽,混着淡淡的草木香,一下子驱散了晨起的慵懒。
9时40分,导航提示“已进入首山地界”,车辆缓缓转向本方向东行。10时06分,车头微微一暗,我们驶入首山隧道——灯光在隧道壁上拉出长长的光影,不过几十秒的功夫,眼前便再次亮堂起来;4分钟后,首山服务区的蓝色标识牌映入眼帘,停下车稍作歇息时,站在服务区的观景台前远眺,远处的山峦像被墨绿的绒毯裹着,层叠起伏,连带着天际线都染得温润起来,漫山的绿意里透着蓬勃的生机,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连肺腑都觉得清爽。
重新启程后,隧道成了沿途最独特的“风景开关”。龙鼎山隧道里的灯光是暖黄色的,像穿过一段温柔的时光;水浴隧道不长,驶出时恰好能看见山涧里淌着的细流,亮晶晶的;香炉山隧道、南雪梅隧道、纱帽山隧道……每穿过一道隧道,窗外的景致便换一幅模样。山峦叠翠间,偶尔能看见山脚下的农田:水稻已经成熟,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秸秆,风一吹便掀起层层金浪;玉米地里,饱满的玉米棒子裹着枯黄的外衣,像一个个胖娃娃躲在绿叶间,连空气里都仿佛飘着粮食的甜香——这满眼的丰收景,是秋日里最动人的画卷。
10时35分,车辆稳稳停在辽阳市弓长岭区安平乡的路口,一块写着“中国矿泉水之乡”的石碑立在道旁,透着几分自豪。这片总面积335平方公里的土地,像一块被精心雕琢的宝玉:北邻辽阳县小屯镇,东北与灯塔市鸡冠山乡隔山相望,东部以红砂岭为界与辽阳县寒岭镇相接,1984年5月建区以来,便靠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慢慢“生长”——2006年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矿泉水之乡”,截至2022年,8.072万户籍人口在这里安居乐业;北温带大陆性气候让这片山区丘陵四季分明,春天漫山花开,夏天浓荫蔽日,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地下还藏着重晶石、铁矿石、硅石、大理石等“宝贝”,像是大地悄悄埋下的宝藏。
可弓长岭的魅力,远不止于自然的馈赠。它的骨子里藏着厚重的历史:先秦两汉时,这里就已形成县区规模;安平镇更是西汉宜丰、两晋安平县的故地,如今在镇东头还能看见古城遗址的残垣,几块刻着字迹的行省碑石立在荒草间,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能辨认出当年的纹路,默默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从唐至明清,安平始终是辽阳东南部的“咽喉之地”——既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冲,更是连接山里山外的交通枢纽,往来的商队、赶考的书生、戍边的将士,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
如今的弓长岭,早已把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揉在了一起。辽溪铁路像一条银色的丝带纵贯城区,沈环公路上车来车往,把山里的特产运出去,把外头的游客迎进来;汤河水库的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成了钓鱼爱好者的乐园;参窝水库旁的龙峰寺,红墙黛瓦藏在山林间,晨钟暮鼓里透着宁静;华表山的奇石怪峰,吸引着游客登高望远。更让人骄傲的是,这里是雷锋同志的第二故乡,当年雷锋在鞍钢弓长岭铁矿焦化厂工作时,留下了许多助人为乐的故事,如今厂区旧址旁还立着雷锋的雕像,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这里也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柔道冠军袁华职业生涯中取得重要成就的地区,她在赛场上为国争光的模样,至今仍是家乡人嘴边的骄傲。如今的弓长岭,已有2家国家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64家涉旅企业里,19家是温泉旅游企业,“中国温泉之乡”的名头响当当——冬天来泡一泡温泉,浑身的寒气都能消散,成了许多游客的“冬日必选项”。
车入镇区西行,我们先去了冷热地景区。说是“冷热地”,倒真有几分神奇:同一处地面,夏天摸着冰凉刺骨,冬天却透着暖意,当地人说这是地下的矿脉在“作怪”,引得不少游客蹲在地上伸手触摸,笑着讨论“真的有温差!”;隔壁的花海景区正是热闹时,波斯菊、百日草、格桑花挤挤挨挨地开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照,孩子们在花田里追着蝴蝶跑,连空气中都飘着花香和笑声;最后去的人参谷,虽不是采参的季节,可谷里的树木郁郁葱葱,小溪潺潺流过,走在木栈道上,听着鸟叫虫鸣,浑身的疲惫都消散了大半。假日里的景区,处处都是人气:停车场里停满了来自各地的车辆,车牌号有辽A的、辽C的,还有不少外省的;小吃摊上,烤玉米、炸薯条的香味飘得老远,摊主们笑着招呼客人,忙得满头大汗,却满脸都是满足——这份热闹,是国泰民安最好的证明。
午后时分,女婿说:“我们往回走,回家。”我们恋恋不舍地踏上返程路。车窗外,弓长岭河的水清清亮亮,像一条碧绿的绸带绕着镇子流淌,偶尔能看见几只鸭子在水里游弋,悠哉游哉;通往土门岭的道路修得平整宽阔,双向四车道上车辆往来有序,两旁的太阳能路灯像整齐的哨兵,白天吸收阳光,晚上便点亮温暖的光,照亮村民们归家的路;沿途的农家院落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红砖墙、白院墙,院子里种着月季花、指甲花,有的门口还挂着玉米串、红辣椒,像一串串喜庆的灯笼;村容村貌整整齐齐,连垃圾桶都摆得规规矩矩,看不见一点垃圾——这哪里是曾经印象里的乡村?分明是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画卷。
车行至鞍山地界时,又换了另一番景象。齐大山采矿区里,大型机器轰鸣着,却不见往日的粉尘漫天——如今的采矿区早已用上了环保设备,绿色矿山的建设让工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进户村的道路修得笔直,两旁的白杨树像迎宾的队伍,村民们的房子统一刷成了米白色,门口的对联还是春节时贴的,透着浓浓的生活气;过了金胡村南行,在鞍千公路交界处的道南,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格外惹眼——这是鞍山人仿照《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修建的实景园,朱红的大门、飞翘的屋檐、曲折的回廊,连园子里的石头都透着“红楼味”,不少穿着汉服的姑娘们在这里拍照,仿佛穿越回了大观园的繁华时光。
继续西行,万水河的海棠湾映入眼帘。谁能想到,曾经的臭水沟,如今竟成了钢城人的“后花园”?经过湿地公园改造后,这里的水变清了,岸变绿了:沙鸥在水面上盘旋,偶尔俯冲下来叼起一条小鱼;水下的锦鳞游来游去,引得孩子们趴在栏杆上看得入迷;岸边的芦苇荡里,偶尔能听见野鸭的叫声;傍晚时分,附近的居民们三三两两地来散步,有的带着孩子放风筝,有的跟着音乐跳广场舞,连晚风里都带着欢声笑语。过了海棠湾西行三四华里,便是辽宁科技大学的校门——朱红色的大门庄严肃穆,校园里的香樟树郁郁葱葱,操场上有学生在跑步,图书馆的灯亮着,透着浓浓的书香。这所扎根鞍山的高等学府,几十年来培养了无数优秀学子,有的成了钢铁行业的技术骨干,有的投身科研攻克难题,有的回到家乡建设故土,他们像一粒粒种子,在祖国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长成了支撑国家发展的栋梁。
最后穿过东山隧道时,夕阳正好斜照进来,给隧道壁镀上了一层金边。驶出隧道不远,便是鞍山人引以为傲的玉佛寺——寺里供奉着世界最大的玉佛,由一块重达260.76吨的“玉石王”雕琢而成。这块玉石王1960年在岫岩满族自治县被发现,历经多年精心雕琢,才成了如今的模样:玉佛的正面是佛祖释迦牟尼佛,身着黑白相间的袈裟,打坐在莲花宝座上,周身的纹路细腻流畅。玉佛的背面是渡海观音,身披袈裟,手托净瓶与杨柳枝,在灯光下透着温润的光泽。每天都有不少信徒和游客来这里敬香礼佛,听着寺里的钟声,看着虔诚的人们,心里便生出几分安宁——这尊玉佛,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鞍山人心中的精神寄托,见证着这座钢城的变迁与繁荣。
是啊,我们这代人,从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走到今天,看着道路 越修越宽,看着村子越来越美,看着孩子们越来越孝顺,看着祖国一天比一天富强,这份踏实与幸福,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
2025-10-04.(36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