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缺席照亮存在
——桑恒昌《中秋无月夜》赏读
宋俊忠
在中国诗歌的浩瀚星空中,中秋明月犹如一轮永恒的文化意象,被无数诗人吟咏歌唱。从唐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宋代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承载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集体情感与审美期待。正是在这样深厚的传统背景下,桑恒昌的仅仅只有四句的《中秋无月夜》,展现出了独特的诗学价值——它通过月亮的“缺席”,完成了一次对传统意象的创造性转换,实现了从古典诗学到现代诗学的精彩跨越。
《中秋无月夜》开篇即打破常规:“连阴雨烂尾了蓝天”。这里的“烂尾”一词尤为精妙,这个极具现代都市气息的词汇,将自然现象与当代生活经验巧妙连接。我们习惯于看到“烂尾楼”,但桑恒昌却创造了“烂尾的蓝天”,这种陌生化的表达不仅刷新了我们的语言感受,更暗示了一种未完成的期待,一种被中断的美好。中秋之夜,期待中的皓月当空被连绵阴雨所取代,这种自然界的“违约”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看婵娟只有望空兴叹”,诗人继续在传统的语境中推进。婵娟——这个对月亮最诗意的称呼,在此刻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我们注意到,诗人并没有直接描述无月的夜空如何空旷,而是通过“望空兴叹”这一动作,凸显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断裂。期待观看月亮的人,只能面对一片虚空发出叹息。这种“有期待而无对象”的境况,恰是现代人生存状态的隐喻。
诗歌最精彩的部分出现在后两句:“莫非月亮也似世间人,需要洗一洗脸面。”这里,桑恒昌完成了一个惊人的诗学跳跃。月亮不再是被动观赏的客体,而是被赋予了主体性,具有了人的特质。诗人以惊人的想象力,将月亮的缺席解释为“需要洗脸”,这种拟人化处理不仅消解了无月之夜带来的遗憾,更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视角。
月亮需要“洗脸”,这一意象包含多重解读可能。从表层看,它可以理解为月亮被乌云遮蔽,正如人脸需要清洗;从深层看,它暗示着月亮——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纯洁的意象——也需要涤除尘世污染,恢复本真。更深刻的是,诗人将天界的月亮与“世间人”相类比,打破了天人之间的界限,创造了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月亮不再是高高在上、完美无瑕的图腾,而是与人一样,有着自身的需要和局限。
在这种诗学转换中,桑恒昌实际上完成了一场静默的革命。传统中秋诗歌大多聚焦于月亮的存在与光辉,而他却从月亮的缺席入手;传统诗歌将月亮神圣化、偶像化,而他却将月亮人格化、平凡化。这种转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辩证的超越——通过缺席彰显存在,通过平凡见证神圣。
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桑恒昌的这首诗体现了当代诗歌的重要特征: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第三代诗人兴起于1980年代,他们既不同于第一代诗人,也有别于“那场运动”后复出的第二代诗人,而是在改革开放语境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他们面对的传统更加复杂——既有中国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又有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还有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如何在这些传统中找到自己的声音,是第三代诗人面临的核心课题。
桑恒昌的《中秋无月夜》给出了一个精彩的答案。他既承续了中秋望月的文化母题,又赋予了这一母题以现代的解读;既保持了汉语诗歌的凝练与意境,又注入了现代人的思维与语言。诗中的“烂尾”一词如此当下,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而“婵娟”一词又如此古典,如此富有传统韵味。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元素在诗中和谐共存,恰恰体现了第三代诗人的典型特征——他们不再困扰于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而是自由穿梭于不同时空,创造属于自己的诗歌语言。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这首诗也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处境。在一个价值多元、确定性瓦解的时代,我们常常面临各种“缺席”——意义的缺席、神圣的缺席、确定性的缺席。桑恒昌没有回避这种缺席带来的遗憾,但他通过诗意的转换,将缺席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月亮不出现,不是永恒的消失,而只是暂时的“洗脸”;正如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缺失,未必是永久的失落,而可能是重新审视、重新出发的契机。
《中秋无月夜》的精彩之处在于,它通过一首看似简单的小诗,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缺席与存在、神圣与平凡等多重命题。桑恒昌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完成了对中秋诗学传统的现代转换。当我们的眼睛习惯于寻找天空中的明月时,他提醒我们:月亮的缺席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照亮——照亮我们与传统的关系,照亮我们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
这或许正是第三代诗人的重要贡献:他们不再简单重复传统,也不盲目追逐西方,而是在吸收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桑恒昌的《中秋无月夜》告诉我们,即使在没有月亮的夜晚,诗歌依然能够照亮我们与历史、与自我、与存在的关系。这种以缺席照亮存在的诗学,或许比一轮明月更加珍贵,因为它教会我们在不完美中发现美,在缺失中感受完整。
链接:
中秋无月夜
桑恒昌
连阴雨烂尾了蓝天,
看婵娟只有望空兴叹。
莫非月亮也似世间人,
需要洗一洗脸面。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