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生死对话
——张建华《水调歌头·乙巳中秋并兼怀母亲》赏析
宋俊忠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中秋明月与怀人思亲始终是一对孪生意象。从唐代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数诗人藉由那轮圆月寄托人世情感。军旅诗人张建华这首作于2025年中秋的《水调歌头·乙巳中秋并兼怀母亲》,在延续这一中国悠久传统的同时,注入了一种极为个人化而又普世的悲痛——对已故母亲的追思,从而在古典词牌的框架内,完成了一次关于生死、永恒与缺憾的深刻对话。
词作上阕以传统笔法勾勒中秋夜景,却暗含玄机。“金风送残暑,玉露浥轻寒”,开篇对仗工整,金风玉露的意象选择彰显古典修养,而“残暑”与“轻寒”的对比,不仅点明夏秋交替的节气特征,更微妙暗示了词人内心的温度变化——外在的清凉与内在的寒意交织。随后“皓轮悬宇初照,银色洒尘寰”的宏大视角,将月光描绘成一种普照尘世的永恒存在,为下阕的个人化抒情埋下伏笔。
“云敛星垂天净,波漾光浮河灿”,这两句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实则构建了一个纯净、完整且近乎理想化的图景。然而,正是这种完美,反衬出人间的不完美。当词人感叹“此夜最堪看”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对美景的赞叹,更有一种深藏的哀伤——最美之夜,却无人共赏。上阕结句“月华共丹桂,同赏一尊圆”,表面写花月同辉的圆满,实则已暗含缺憾:与谁同赏?答案在下阕缓缓揭开。
词作的下阕实现了从公共节日到私人记忆的惊人转折,这也是全词最动人的部分。“忆往昔,庭树下,笑言欢”,三组三字句节奏明快,仿佛时光倒流,将读者带入往昔温馨场景。母亲的形象虽未直接描绘,但通过“庭树下”的家庭空间和“笑言欢”的情感氛围,一个温暖的家庭记忆跃然纸上。这种欢乐与紧随其后的巨大失落形成强烈对比:“前年同酌,去岁怎却别人间”。时间标记的精确运用——“前年”的共饮与“去岁”的永别,创造出一种猝不及防的撕裂感,母亲的离世不是渐行渐远,而是突然的、彻底的“别人间”。
作为军旅诗人,张建华的词作自然带有其身份印记。虽然这首词中未直接出现军事意象,但“时序暗催霜鬓”的沧桑感,“陈事满装酒盏”的沉郁,都隐约透露出军旅生涯赋予诗人的生命体验。军人的身份使他更深刻地理解离别与永诀的重量,而中秋节的团圆主题与军人常年无法团圆的现实之间的张力,或许正是诗人对“缺憾”有如此深刻体会的原因。
词中最富有张力的意象莫过于“天边月”与“慈颜”的并置。“唯有天边月,依旧映慈颜”,诗人在这里完成了一个惊人的转换:母亲的容颜并未消失,而是被月光永恒地映照保存。月亮不再仅仅是客观天体,而成为连接生死两界的媒介,是记忆的物质化呈现。这一意象处理,与著名诗人桑恒昌在其最新诗作《中秋无月夜》中“月亮需要洗脸”的现代主义想象不同,张建华选择回归传统却又颠覆传统——他承认月亮的永恒,却将这种永恒性与逝去的母亲绑定,从而赋予月亮新的情感维度。
从词学传承角度看,张建华这首词显然深受苏轼《水调歌头》的影响。两首词牌相同,主题相近,但情感重心已然转移。苏轼感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一种对人生规律的哲学领悟;而张建华的“此绪几时安”,则是一种无法缓解的个人悲痛。这种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转变,正是古典词牌在现代语境中发展的典型路径。诗人既利用词牌的形式美,又注入极具个人化的情感内容,使古典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词作日期标注“2025.10.6”。这个具体的时间印记,将词作锚定在真实的历史时刻,强化了情感的即时性与真实性。这不是对中秋的一般性咏叹,而是特定年份、特定时刻的特定情感体验。这种现代写作习惯与古典词牌的融合,体现了诗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自觉意识。
张建华的这首《水调歌头·乙巳中秋并兼怀母亲》最终告诉我们,优秀的诗词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真诚地呈现问题。它不提供简单的慰藉,而是邀请读者共同面对生命的复杂真相。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既没有逃避失去母亲的痛苦,也没有陷入绝望的深渊,而是找到了一种诗意的平衡:通过将母亲的容颜投射于永恒月光,他使缺憾本身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圆满。
这首词作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向我们展示: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中,当代诗人依然可以找到表达最个人化、最当代情感的方式。月亮还是那轮月亮,但每个时代、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不同的镜像。张建华看到的是母亲的慈颜,这是一种私密的记忆,却也是人类对抗时间、对抗死亡的普遍渴望。当月光年复一年洒向人间,它照亮的不仅是山河大地,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些永不消逝的容颜与记忆。
链接:
水调歌头·乙巳中秋并兼怀母亲
(2025.10.6)
张建华

金风送残暑,玉露浥轻寒。
皓轮悬宇初照,银色洒尘寰。
云敛星垂天净,波漾光浮河灿。
此夜最堪看。
月华共丹桂,同赏一尊圆。
忆往昔,庭树下,笑言欢。
前年同酌,去岁怎却别人间。
时序暗催霜鬓,陈事满装酒盏。
此绪几时安。
唯有天边月,依旧映慈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