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林解读赏析草原雄鹰诗社王巧英社长的两首诗词
作者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2025年10月7日
秋月照孤影,诗词寄长思——王巧英诗词解读赏析
(一)
王巧英社长的两首诗词以“思念”为轴心,分别通过七绝与词牌不同体裁,勾勒出中秋忆亲与周年祭母的双重情感空间。在古典诗词的框架下,诗人用质朴深情的语言,完成了对当代人普遍情感经验的诗性表达。
一、《月近中秋》:时空错位中的永恒缺憾
1. 意象对冲营造张力
首句“又到悲秋月未圆”巧妙构建双重矛盾——“悲秋”与“月圆”的季节反差,“月未圆”与中秋象征的意象冲突。诗人以团圆之节反衬缺失之痛,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
2. 今昔对比的叙事结构
三、四句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去年堂乐参婚礼”的喧闹与“今日缺娘泪水寒”的孤寂形成强烈对比。其中“堂乐”与“泪水”、“婚礼”与“缺娘”构成多重对应,在时间流转中凸显生命无常。尤其“寒”字既写泪水的物理触感,更暗含失去生命热源的心理温度。
(三)
二、《清平乐·母亲一周年思祭奠》:仪式性抒情的双重维度
1. 祭奠仪式的时空转换
上阕“垂泪沾襟袂”以传统祭奠场景起笔,而“笑貌音容心间记”完成从外部仪式到内心图景的转换。下阕“忆往昔爱深深”与“如今痛苦沉沉”形成情感抛物线,最终通过“祈祷天堂安好”实现现实与彼岸的精神对话。
2. 词体特性的充分利用
《清平乐》双调结构被赋予不同功能:上阕四仄韵句句紧促,如泣如诉;下阕三平韵舒缓悠长,似追忆低回。这种声韵安排暗合人类悲伤情感由爆发至沉淀的自然流程,体现词牌与内容的深度融合。
三、两首作品的互文性解读
1. 情感主题的螺旋深化
两作品构成完整的情感链条:《月近中秋》呈现特定时间节点的尖锐疼痛,《清平乐》则展现周期仪式中的绵长哀思。从“泪水寒”的体感书写到“悲吟”的声音叙事,完成从生理反应到艺术表达的升华。
2. 传统元素的当代转化
诗人继承古典诗词中“秋月”“祭奠”等传统母题,却注入现代生活经验:“参婚礼”的当代家庭场景,“天堂”概念的民间信仰,使古典形式与现代表达达成和谐。这种创作实践为传统诗词的当代化提供有益样本。
(五)
四、艺术特色的整体观照
1. 白描手法的有效运用
摒弃繁复修辞,择取“垂泪”“笑貌”“牵挂”等直白语汇,在平实中见深意。这种选择既符合哀祭题材的情感特质,也延续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传统。
2. 情感张力的节制处理
诗人善用“向谁言”“咋寄”等疑问句式,在倾诉渴望与沟通阻隔间制造张力。这种欲言又止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呈现了东方文化中克制的哀伤美学。
(六)
总结
王巧英社长的这两首作品,在草原雄鹰诗社的创作背景下,展现了传统诗词扎根现实生活的生命力。其价值不仅在于真挚动人的情感传达,更在于成功示范了如何用古典艺术形式表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诗中那个站立在中秋月光下与祭奠仪式中的抒情形象,既是具体的个人,也是这个时代无数怀揣思念之人的共同缩影。
(一)王巧英作品原件
1
月近中秋
文/王巧英
又到悲秋月未圆,满怀思念向谁言。
去年堂乐参婚礼,今日缺娘泪水寒。
2
清平乐●母亲一周年思祭奠
文/王巧英
周年母祭,垂泪沾襟袂。笑貌音容心间记,我自思亲咋寄。
忆往昔爱深深,如今痛苦沉沉。祈祷天堂安好,女儿牵挂悲吟。
(二)王巧英作品来源
草原雄鹰诗社2025第35期周刊作品展播——作者【草原雄鹰诗社诗人】
原创草原雄鹰雅涵2025年10月07日

(三)王巧英诗人简介
王巧英,呼和浩特市人,从小喜欢文学、喜欢草原,心在草原,情在内蒙。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草原雄鹰诗社创始人,草原雄鹰诗社社长。笔名雅涵。诗词作品多见诸报刊和网络。诗词作品常发表于报刊及网络平台,代表作包括《茶》《酒》《家》等,曾获多个奖项。
马学林,男,回族,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文化艺术博士,国家一级诗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格律诗词),国学家、文学家、汉学家、改革先锋艺术家、当代中国百强诗人、当代中国诗坛杰出诗人、当代杰出文艺工作者;世界孔子学院终身名誉院长、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终身名誉主席;获中国当代十大文化学者荣誉称号、获首届人类文明大赛文化艺术类金获、2022年获中共中央在党50周年纪念章、2025年亚州地区艺术先锋、获亚州国际艺术勋章;获联合国文化艺术丰碑奖、艺术评审委员会终身副主席,世界艺术影响力领袖。到2025年10月写有两万四千多首格律诗。同年4月获(雅集京华《第八届百家诗会》一等奖,被授于“新时代诗词文化践行者”荣誉称号;5月,获大美东方第三届全国诗书画大赛“金奖”;荣获“中华文化永固杯终身成就奖”、并被授予“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与传承人”、“国宝大师”荣誉称号;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马学林著《百首诗词颂时代楷模拜四俊》200首诗);6月,获第四届矛盾文学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金奖”;7月,获中共中央颁发“七一勋章”和“七一勋章证书”;还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报社、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六部委共同授“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称号。被诺贝尔文学研究院聘“终身文学顾问”;论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楹联的美学思想研究》入编中国楹联学会《非遗里的楹联优秀论文集》,并获优秀论文证书。8月,获中国CCTV央视新闻官网终身荣誉顾问(厚德载物,德艺双馨)、获“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艺术奖”、“忠党爱国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10月,国庆节获“鲁迅文化杯全国第三届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5年10月7日于银川)。
作者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2025年10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