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揽月飞升,激情遨游天庭
——孙重贵《中秋之夜》赏析
评论员:陈东林
当七旬高龄的孙重贵先生以“我欣然飞升月亮之上”开启他的中秋诗篇时,这已不仅是一次诗意的表达,更是一种生命活力的激情宣言。在这位荣获“国际华文诗坛终身成就奖”的诗人笔下,我们看到的不是寻常的望月怀远,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浪漫邀游,一种突破年龄界限的创作激情。这首创作于2024年至2025年间的《中秋之夜,我飞升月亮之上》,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千年中秋诗歌传统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
一、古稀诗心的青春咏叹
在中国文学史上,高龄创作不乏经典,但如孙重贵这般在古稀之年仍保持如此炽热浪漫情怀的实属罕见。诗人自述创作地点跨越北戴河与香港,时空的延展本身就已暗示着创作主体不息的精神活力。更为难得的是,全诗洋溢着的不是沧桑阅尽的淡泊,而是少年般的探险热情。
“左边飞舞的群群海鸥/展翅向着浩瀚天空探索”——这既是诗中意象,又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已是著作等身、获奖无数的七旬长者,依然如海鸥般向往探索,这种创作青春期的延续本身就是一个诗学奇迹。当我们对比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的沉郁,或是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孙重贵的诗学姿态显得尤为独特:他不是在月下感慨人生,而是直接飞升月宫,与神话人物共舞。这种积极介入的态度,打破了年龄对创作力的常规束缚,展现了一种“诗心永不老”的生命境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且不回顾生平际遇/也不谈论人生几何”的独白。通常高龄诗人的创作难免带有回顾性的总结意味,而孙重贵却刻意避开这种惯性,将笔触聚焦于当下的欢愉与希望。这种对“现在时”的专注,使得诗歌脱离了年龄的负重,获得了轻盈的飞翔质感。正如诗中所言“梦想在飞翔,希望永不落”,七旬诗人的心灵依然能够随着海鸥一同展翅,随着云彩一起飘游,这种创作状态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文学现象。
二、中秋诗学的创新突破
中秋节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典文本。从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乡愁,到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传统中秋诗词大多建立在“人月相望”的基本模式上。诗人们站在地面仰望月亮,将月亮作为抒发情感的客体。孙重贵的创新之处在于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看关系——他不是在人间望月,而是“飞升月亮之上”,实现了从仰望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这种视角转换带来了中秋诗歌美学的革命性变化。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月亮是永恒不变的观察者,“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而在孙重贵的诗中,月亮变成了一个可以亲密接触的游玩空间。诗人不再是月亮的遥望者,而是月宫的访客,这种主体位置的移动,打破了千年来的抒情定式。
更为深刻的是对月亮神话系统的重新诠释。在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经典表述中,月宫是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吴刚伐桂的故事也通常被视为永恒惩罚的象征。孙重贵却以现代人的乐观精神重构了这一神话体系:寂寞的广寒宫变成了欢聚的场所,辛勤伐桂的吴刚成为了好客的主人,孤寂的嫦娥绽放出独特的魅力。神话人物不再背负传统的悲剧色彩,而是与诗人一起构筑了一个“欢聚月宫之中对酒当歌”的喜庆场景。
这种对中秋美学的创新还体现在情感基调的转变上。传统中秋诗词多带有感伤色彩,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迷茫,白居易“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的惆怅,都将月亮与离愁别绪紧密相连。而孙重贵却旗帜鲜明地表示“心中充满美好抛开了寂寞”,将中秋的情感内涵从传统的“秋思”转向“秋喜”,这种情感价值的重估,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节日的全新理解。
三、语言艺术的魅力特色
孙重贵的诗歌语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开篇“月色如水洒遍人间山河”既有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又通过“洒遍”这个动词赋予了月色动态的质感。而“思绪飘荡如同梦的幻觉”则引入现代诗的朦胧美感,传统与现代的诗学元素在诗中自然交融。
诗人对意象系统的构建极具特色。海鸥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被赋予“灰色的精灵”的诗性身份,它们“欢快唱起月圆人圆情歌”,这种拟人化处理使得整个自然世界都参与到中秋的庆典中。云彩化作“白色的行者”,在天空中进行着永恒的漂泊,仿佛在“倾诉古老的传说”。这些意象既保留物象的自然特征,又被赋予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形成了一种“物我交融”的美学效果。
在节奏控制上,诗歌呈现出由缓至急的情感流动。开篇的飞升过程舒缓而梦幻,随着与吴刚、嫦娥的相遇,诗歌节奏逐渐加快,至“我们举杯共庆团圆时刻”达到情感的高潮。这种节奏变化恰如其分地映照了诗人从独自飞升到欢聚共饮的情感体验,语言节奏与情感节奏完美契合。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对神话元素的现代化处理。吴刚捧出的桂花酒,不再是神话中的道具,而成为连接古今的情感媒介;“嫦娥抒广袖”的经典场景被赋予了“绽放独特魅力”的现代诠释。诗人通过这种古今对话,让古老神话焕发出当代生机。
诗歌的结尾处理也显示出高超的艺术功力:“中秋之夜,月亮之上/梦想在飞翔,希望永不落”。句式简短有力,意境开阔悠远,将个人的飞升体验升华为广泛的人文关怀。“为人间送去安康与祥和”的结句,体现了诗人超越个人情感的人类关怀,使诗歌获得深厚的思想底蕴。
四、老骥伏枥的哲学思考
孙重贵的《中秋之夜,我飞升月亮之上》,不仅是一首优秀诗作,更引发我们对年龄与创作关系的深层思考。在文学史上,高龄创作往往与“总结人生”、“回顾往事”相联系,而孙重贵却以其创作实践证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真正的诗心能够超越生理年龄的限制,保持永恒的创作青春。
这首诗令人想起歌德在晚年完成《浮士德》的创作奇迹,或是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艺术勇气。孙重贵以七旬之龄,依然能够保持如此鲜活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这本身就是对“年龄影响创造力”成见的有力反驳。诗中“中秋的情愫永远那么炽热”的宣言,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艺术信念的表白?
更为深刻的是,诗人通过这种年龄与创作力的反差,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贵的生活态度:真正的年轻不在于生理年龄,而在于心灵的开放程度和想象的自由维度。当诗人写道“此刻只有无比的舒畅欢乐”时,他达到的是一种超越年龄界限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的获得,得益于诗人对艺术永恒的信念和对生活不变的热爱。
综上所述,孙重贵的《中秋之夜,我飞升月亮之上》在中秋诗歌传统中实现了多重突破:年龄与创作力的传统认知被颠覆,中秋诗歌的抒情模式被刷新,神话元素的现代诠释被拓展。更重要的是,诗人通过这首作品向我们证明:只要保持诗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心灵就永远能够“飞升月亮之上”,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另外,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展示了一种生命可能:无论年龄几何,人都可以保持精神的青春状态,都可以在创作中获得生命的飞扬。当七旬诗人与千古神话人物在月宫中对酒当歌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更是人类永恒的青春活力。
【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评论家,大雷霆诗歌流派创始人,中国工信部高级职称原资深评委,红学批评家,唐宋诗词学者,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丝路文化院副院长,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获得首届国际王维诗歌节金奖、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金奖、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金驼奖”、哀牢山全国诗歌竞赛“紫金奖”】
附录:
《中秋之夜,我飞升月亮之上》
作者:孙重贵
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月色如水洒遍人间山河
我欣然飞升月亮之上
思绪飘荡如同梦的幻觉
左边飞舞的群群海鸥
展翅向着浩瀚天空探索
一只只灰色的精灵
欢快唱起月圆人圆情歌
右边飘浮的片片云彩
变幻千姿百态悠悠经过
一个个白色的行者
仿佛在倾诉古老的传说
我真想约会吴刚聚聚
月宫的守护者忠诚执着
日复一日地砍伐桂树
岁月在他斧下静静流过
我更想见见绝代佳人
那位传说中的仙女嫦娥
美丽动人倾国倾城
月宫之中最璀璨的花朵
我们三人终于相逢
欢聚月宫之中对酒当歌
笑声回荡情深谊长
温暖了广寒宫清冷月色
吴刚捧出了桂花酒祝贺
香气四溢弥漫至每个角落
我们举杯共庆团圆时刻
心中充满美好抛开了寂寞
且不回顾生平际遇
也不谈论人生几何
嫦娥抒广袖绽放独特魅力
此刻只有无比的舒畅欢乐
中秋之夜,月亮之上
梦想在飞翔,希望永不落
中秋的情愫永远那么炽热
为人间送去安康与祥和
2024/9/17中秋节于北戴河
2025/10/6中秋节于香港
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评论家,大雷霆诗歌流派创始人,中国工信部高级职称原资深评委,红学批评家,唐宋诗词专家,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丝路文化院副院长,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著作十部,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获得首届国际王维诗歌节金奖、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金奖、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金驼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