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的秋韵老师
山东/秀如
与秋韵(张清亮)老师相识于2018年,算来已有八个年头了。我素日有读书的习惯,也常留意各个文学平台上刊登的优秀作品。一次,偶然读到《文学作家》公众号上的文章,觉得内容颇佳,便关注了该平台,并尝试投稿。记得那年七月,我写了一篇散文《初识大飘山》,不久便被采用。更令我激动的是,张老师还亲自为文章留言点评,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自此,我的写作热情愈发高涨,接连创作了不少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我家的菜园》还被《邢台日报》选中发表,这无疑是对我极大的鼓舞,也应该感谢张老师对我的帮助和鼓励。
在我的想象中,张清亮老师应该是一位慈祥的长者,戴着朴素的眼镜,镜片后是一双沉淀着岁月沧桑却依然清澈的眼睛,宛如他的名字。这种印象,完全来自于他那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文字。
尽管未曾谋面,但通过他的作品,我仿佛看见了一位在文学田野上默默耕耘的守望者。
翻阅散文集《岁月星语》,我听见了一条溪流的清音。那是张老师笔下的文字,潺潺流淌,带着太行山的风韵和村居童年的记忆。
“时间、记忆、岁月里小小的悲欢与隐秘的情思,如突兀或深陷的卵石,激荡起一片流水的清音。”这条小溪忽明忽暗,蜿蜒清澈,洗濯着都市人落满尘埃的心灵。
这位通透智慧的长者,做了四十多年的教师,退休后才开始写作并取得不菲的成绩,先后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等,获得第十八届冰心文学一等奖、第三届鲁迅文化杯大赛一等奖,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发表。这让我不禁想象他站在讲台上的身影——手持粉笔,面对着一群稚嫩的学生,语言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渴求知识的心田。
四十年的教学生涯,该是怎样的沉淀啊!那些未能诉诸笔端的思绪,终于在退休后找到了出口,化成了一篇篇清丽简约、返璞归真的文字。
他最打动我的,是那些怀旧的篇章。《奶奶家的皂角树》中,“五月,皂角树密密匝匝开满了小黄花,就像碧空中的星星,微风吹来还一闪一闪的。”那闪闪的“星星”,不仅照亮了一个少年叩问世界的心扉,也透过纸背,照亮了我这个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皂角树荫庇护着奶奶的四合院,见证着一个大家族聚族而居的敦睦气氛与生活秩序。而皂角荚的去污洗涤功能,竟支撑着家族的皮毛生意,连接着更广阔的世界——生意做到了俄罗斯、朝鲜。因为充满烟火气,《皂角树》一文被我们山东省济宁市高二选为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在张老师的笔下,一棵皂角树不只是一个意象,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文化的传承。
《苜蓿芽》一文中那个“凶老头”,在“我”因偷采苜蓿慌张逃跑摔倒时,伸出手扶“我”起来,让“我”感觉到他那粗粝外貌下掩着一颗慈祥的心。
这样的细节,没有对生活深切的爱与观察,是写不出来的。他那么耐心地打捞着岁月变迁中的“星辰”,又那么沉稳地讲给你听,“侃侃以至喋喋,清浅而又深情”。
在《复得返自然》中,张老师写道:“流年似水,人生如桃。我们经历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彩色童年,有过‘桃花四散飞,桃子压枝垂’的少年青涩。”这何尝不是他自身的写照?
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到退休后独守田园的老班长,岁月改变了容颜,却不曾改变那颗向往自然的心。
在《乡村情怀》一文中,他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那里有妻子对土地的眷恋,有金灿灿的麦田,有秋日里挂在屋檐底下或树杈上的玉米。
“农民收获粮食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或许还要付出更多代价。”这样质朴的语句,没有亲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
当他的妻子因为土地被收回,不得不搬到城里时,那种“憋屈”感,“哪有农村的院落敞亮,住着舒坦”,道出了无数离开土地的农民心声。
而张老师对妻子细腻的体察——“为了让妻子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平复陌生环境所带来的寂寞,我给她找了一份临时工作”,更见他对这片土地和人的深情。
张老师不仅自己写作,还牵头成立了邢台市文学学会,“吸引了一批文学爱好者抱团发展”。这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是多么难得的坚守!我想象他奔波忙碌的身影,为了文学的星火得以传递,甘愿做那个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人。
他的游记系列,《黄榆岭印象》《风雨沧桑话王硇》《神奇的九龙峡》等,不仅在写山水景物,也在用心触摸着隐藏其中的文化。
虽然评论说“做到是做到了,就是太用力了些”,但这种“用力”,不正是他对故乡大地爱得深沉的体现吗?
读秋韵老师的文章,你会发现“他的诸多写人篇章,并不仅仅是写回忆。故人往事,只是一个载体,抒写间折射出来的思想,才是文章的内核。”
他努力从司空见惯、人人经历过的事件里,挖出细微的意义,给人一点指引;“就像星光一点,闪在不远处的天际”。
在我印象中,张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点亮星光的人。他通过文字,让我们看见普通人的生命如何“发出几丝星星般的光芒”,这光芒“不会穿透历史,但一定能穿透人心”。
世事沧桑,回首茫然。张清亮老师的生活和作品,相对于一部历史来说,或许“如蚕丝般透明纤弱”;但正是这样一个个鲜活的样本,才构成了宏大的历史样貌。
透过他干净、真诚的文字,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个在浮躁时代里坚守本心的生命,一个用朴实无华的方式,记录并打捞着生活中诗意星空的守望者。
【作者简介】王晓萍,笔名秀如、慧瑾,女,1991年毕业于鲁东大学(原烟台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学历。小学语文教师,中华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协会员。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平时喜欢阅读、朗诵、爬山、陶艺,愿意亲近大自然,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有比较敏锐的感知,喜欢传统文化,喜欢用笔抒写内心感受,抒写对生活的感悟。有作品在《烟台日报》《昆嵛文艺》《胶东文学》《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当代散文》《胶东散文年选》等刊物及网络平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