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回
雪籽送春芽破土 风旗引稻浪翻金
作者:刘连成
1940年深秋,11月25日的风裹着雪籽,不是来摧折万物,反倒像是一声清冷的号角,将孙福生送到了双辽县新立乡五段的土炕上。
他便像那田埂边被雪籽唤醒的春芽,顶着霜寒,倔强地破土而出。他不声不响地把根须扎进这片广袤的黑土,汲取着大地的力量,也悄悄埋下了未来的故事。
故事里,有改革的风,有铺路的沙,还有乡亲们笑起来时眼角舒展的褶皱,那里面藏着的暖意,比任何诗句都要绵长动人。
1983年的夏天,热得像个巨大的蒸笼,双辽农场的空气却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前任班子改革步子迟缓,整个场子就像被烈日烤蔫的庄稼,没了半点精气神。
孙福生揣着组织的信任,从新立乡“挪了窝”,和杨文江场长一起接下了这副沉甸甸的担子,身后跟着唐恩华、赵志芳等一群同样想干实事的人。
他的到来,像往一潭沉寂的死水里投下了一颗石子,终于激起了圈圈涟漪,打破了这里长久的沉闷。
改革的第一步,是要把年初四平市委工作组在四分场三小队试出的“联产承包”方子,在全场推广开来。
孙福生带着人,东家进西家出,把农村的承包经验掰开揉碎了讲,最后琢磨出了一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方案。
可方案刚一摆出来,老职工们的眉头就先拧成了疙瘩。
张清山攥着旱烟袋,蹲在办公室门口,一口接一口地抽着,烟圈儿袅袅升起,缠绕着他满脸的愁绪:“孙书记,这法子……靠谱吗?咱祖辈刨地,哪见过自己说了算的?这心里,没底啊!”
孙福生也跟着蹲下来,烟袋锅对着烟袋锅,笑了:“老哥,咱以前吃大锅饭,地里的活儿你推我让,粮食打不上来,兜里能鼓起来吗?这承包制,就像给每块地都找了个‘当家的’,苗旱了他心疼,草多了他着急,收成还能差得了?你放心,有我在,出不了岔子!”
他的话带着浓浓的土味儿,却像一颗定心丸,慢慢在老职工们心里化开了。
最棘手的,是场里那些固定资产的分配。拖拉机、仓库、农机具,每一样都是大家伙。分少了,有人骂;分不均了,更是有人闹。
有个七拐八绕的亲戚,半夜摸到了孙福生的家,手里还揣着一瓶烧酒,满脸堆笑:“老哥,那台‘东方红’拖拉机,能不能给我侄子啊?他年轻,会摆弄!”
孙福生接过酒瓶,脸上的笑容淡了:“老弟,看在亲戚的份上,这心意我领了。”说着,他从兜里掏出一百元钱,塞进亲戚衣兜里,笑着说:“这事得按规矩办,车得归大伙一起评。这是农场的家当,得让它帮着大伙一起挣钱,不是帮着哪一个人占便宜。”
亲戚看着手里的钱,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好意思再说什么,叹口气走了。
白天,孙福生揣着个小本子,挨家挨户地记着各家的难处和需求;晚上,就在昏黄的油灯下,和班子成员们一起抠方案,常常熬到后半夜。
终于,他们定下了“按贡献、按需求、抓阄补差额”的法子。
一分场分拖拉机和农机具那天,孙福生站在分场门前的土台子上,嗓门亮得像个大喇叭:“老少爷们儿!这些家伙事儿,都是咱用汗珠子换来的宝贝!今天把它们分下去,是让它们接着帮咱干活,帮咱挣好日子!谁要是敢在这儿耍心眼、搞特殊,大伙不答应,我孙福生第一个不答应!”
他的话音刚落,原本闹哄哄的场子突然就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那里面有敬佩,有信任,还有一丝被点燃的干劲。
孙福生的故事里,还有一段关于"福生路"的佳话,至今仍被老人们津津乐道。
他刚调去农场时,家还安在新立乡五段屯,每天都得骑着那辆"二八大杠"自行车来回奔波。
在新立乡和农场的交界处,有一段近一公里的断头路。这条路,晴天坑坑洼洼,能把车轱辘都硌得变形;雨天则泥泞不堪,深一脚浅一脚,连牛都能陷进去。
这路,像一道无形的坎,不仅隔开了场乡之间的往来,更堵在了孙福生的心里。
"得把这坎填上!"他在班子会议上一拍桌子,说干就干。
二分场的职工们听说要修路,纷纷自带工具赶来;拉黄沙的拖拉机一辆接一辆地开了过来。
孙福生揣着一包"大中华"香烟,站在路边跟过往的大车司机们"套近乎":"师傅们,搭把手,拉点山皮土来垫垫路。将来你们跑车也顺溜,这可是造福大伙的好事!"
司机们一听是孙书记要修路,都笑着应承:"中!这是给咱自己修路,免费拉!"
那二十多天里,孙福生完全像个泥人。裤脚沾满了黄浆,晒得黝黑的脸上汗珠不住地往下淌,但他脸上的笑容却从没断过。
有一回,一场暴雨冲垮了刚垫好的路基。他二话不说,带头跳进齐膝深的泥水里,大声喊着号子往里面填石头。
职工们看在眼里,谁也没有含糊,一个个跟着跳了下去。冰冷的泥水浸透了衣服,却浇不灭大家心头的热火。
等路终于修通那天,第一辆拖拉机开过去时,轮子转得稳稳当当,压出的辙印都像是在笑着。
路通了,场乡的人们串门勤快了;农场的粮食运出去方便了;新立乡的新鲜蔬菜也能及时送到场部的餐桌上了。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这路,就叫'福生路吧!"
话音刚落,便引来一片叫好声,一呼百应。
孙福生骑着他的自行车,第一次平稳地走在这条新路上,车铃"叮铃铃"地响着。他笑着向路边的乡亲们摆手:
"这路是大伙一起修的,叫'福生路',就是盼着它能给咱带来福气,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后来,孙福生在双辽市人大副主任的任上退休,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但在双辽农场,关于他的故事却从未被遗忘。 农场的老人们,常常搬着小板凳,聚在向阳的墙根下晒太阳。聊着聊着,就会念叨起他: "当年孙书记蹲在地头,跟咱说'土地不哄人',可不是嘛……你看咱现在的日子!"
新立乡五段屯的老人们赶集路过"福生路"时,总会特意停下来,摸一摸路边那几棵粗壮的老杨树。 "这树,是孙书记当年领着咱栽的。你看,长得多壮实,跟他这个人一样。"
他就像这片黑土地上最普通也最坚韧的那把犁。用自己的一生,深深浅浅地耕耘着这片土地,也耕耘着乡亲们的希望。
他留下的那些沟痕里,不仅长出了沉甸甸的庄稼,长出了通途四方的道路,更长出了一代代人心里那份踏实的念想。
那些关于改革、关于奋斗、关于奉献的故事,就像田埂上随风摇曳的蒲公英。风一吹,便落在了每一个双辽农场人的记忆里,生根,发芽,永远鲜活。
而那雪籽送春、风旗引稻的意象,也早已和这片黑土地,和这位老书记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