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庙会
文/任付珍
晋祠一年有两个庙会,春天是三月三,初秋是七月初一。
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寿诞之日,庙会会期一天。届时本村及周边村村民携线香、箔纸到晋祠历史文化园内王母娘娘殿里朝拜,顺便也到其他神灵前烧香。规模比初一、十五稍大,也有小商贩赶来凑热闹的,一般没有乡艺表演。
七月初一是晋祠的传统庙会。自古至今源远流长,规模盛大,影响广远。庙会虽然是晋祠庙会,但承办方为前晋祠社区,2013年成立晋祠庙管理委员会,牵头人为管理委员会主任(大会首)。庙会前半个月,大会首就派人在庙门前和周边各村张贴告示,告知庙会的期限、唱的哪里戏、有关事项安排等信息。内部则安排人员准备柴火、锅灶(液化气),刷盘洗碗,张罗采购蔬菜、粉条、豆腐、肉食。
会期一到,庙门大开。周边武家庄、华庄、柴家庄、百泉、前后楼下、东汪、王快、孔桥等村的善友们有组织地打着令旗,抬着供品,手捧线香,一拨一拨地来到庙门“上供”,每来一拨,晋祠庙的善友就要敲锣打鼓,撑着万民伞,打着彩旗,来庙门前“接供”。
戏台也是在庙前的空闲地搭建,请来的戏班子都是有名望的剧团,如河南省各市的豫剧、也有下县的老调、丝弦、乱弹等尚好剧团,演大戏助兴。 2025年七月初一请的则是石家庄市豫剧团。唱戏一天为两开箱,甚至三开箱,上午、下午、晚上各演一场。常演的剧目有《天河配》《白蛇传》《包公案》《秦香莲告状》《三哭殿》等多种剧本。周边村和邢台城里、南关甚至更远的人,跑四五里、十来里也要来晋祠看戏。各村及邢台南关、城里的社火队,如耍龙、舞狮、跑驴、划旱船、推太平车、拉碌砖、大头娃娃闹柳翠、二鬼摔跤,高跷,打花棍(霸王鞭)、扭秧歌……纷纷赶来表演。最为壮观的是“打扇鼓”。邢台一带包括下县各村的善友,不远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也要来庙会上展示演技,这也叫送会,在庙外见缝插针,打开一片场地就围成圆圈跑功、对功,踏起的尘土狼烟四起(现在都是水泥地没有狼烟),抖扇鼓的九连环响声震天动地,善友们哼哼唧唧的经歌声连绵不绝。
善男信女进庙后,轮流到各殿神灵前烧香磕头,祈祷膜拜,等待上油钱。庙里值守善友接到油钱后半说半唱地对举神像“表述”一番,大意是说某村某氏上油钱多少,希望神灵保佑他全家平安之类的话。然后把钱投进功德箱里,给上油钱的人一块红布条或黄布条,系在胸前扣眼上,凭这个布条可以免费吃会饭(馍馍、大锅菜)。
庙会期间,远远近近的商家小贩蜂拥而至,庙前庙后,村里村外,到处摆摊设点,吆喝叫卖,花花绿绿的男男女女、大人孩子挤挤撞撞,往来穿梭。晋祠村顿时变成一个大市场,购买生活用具、衣服、食品等,特别是食品销售最多,串亲戚总不能空着手去,庙会就成了这方人民的购物节,狂欢节!
庙会期间,晋祠村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上等好饭,招待女儿女婿和亲朋好友。大家划拳行令,拉家常,说年景,论亲情。庙会就是一年一度的亲情节、团聚节,更带动了市场的繁华、消费的增长。
晋祠七月初一庙会一般为5天,有时延期,一直到七月七。
别看一个庙会,既能拉动经济发展,更能提升主办方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也能融洽亲戚朋友的感情,当然,也有个别酗酒的人,后来社区反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严禁出现发酒疯闹事案件,不文明现象绝迹。
作者简介:任付珍,男,汉族,2020退休,现为城计头乡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信都区作家协会会员,本人为《蜜蜂杂志》、《蜂业科技》交流群主要撰稿人,连年荣获《燕赵农村报》优秀通讯员,多次获《邢台日报》、《牛城晚报》优秀通讯员,信都区优秀党员和信都区首届牛人、信都区好人、信都区好网民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