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吟
文/也求
时维仲秋,序属三桂飘香。长空一碧,冰轮初转腾光。余独行商旅途次,见万家灯火如星垂平野,千户笙歌若风拂稻浪。忽觉清辉满衣,方知月到中秋分外明。
昔者羿射九日,嫦娥窃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神话虽渺,然聚散离合之理,实贯古通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想东坡把酒问天,稼轩挑灯看剑,皆于此夜生无穷感慨。余今羁旅登瀛,客舍独酌,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然对月思人,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观夫市井巷陌,童稚擎瓜果于庭前,老翁温黄酒于案侧。妇人调蜜饵,制酥饴,纤手巧作团圆饼;男子列珍馐,陈时鲜,笑颜共话丰收年。学子归乡,踏碎一路月光;游子省亲,沾满两肩风露。此情此景,纵铁石心肠亦生温澜。
然商海浮沉,岂容片刻蹉跎?余自首邑出发,历水城楚州盐阜三郡,梦溪下相古徐淮浦黄浦五县,行程越千二里。每至邸店,见他人阖家欢宴,未尝不临窗喟叹。然念及货殖流通乃生民之本,商贾往来系万家炊烟,便觉肩头重担亦透着暖意。昔范蠡泛舟五湖,弦高犒师退敌,皆明商道亦存大义。
今夜月华如练,漫洒江畔芦花。想故园庭中,桂树应已着花;梳妆镜里,糠糟霜丝或又添新?前庭稚子,砥砺剑锋可增光芒?然男儿志在四方,岂效儿女沾巾之态?且看月轮盈亏,本是天道循环;商海险艰,人生聚散,终有云开雾霁时。携半囊样本,满怀希冀,明朝又向朝阳出发。
愿普天之下,耕者有其田,商者通其货,学者遂其志,老者安其居。愿千里婵娟常照团圆宴,万家灯火永映笑颜开。今虽暂作天涯客,来日终聚月圆时。谨以陌路清风寄相思,借他乡明月送祝福: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岁岁中秋,今夕同心。
——商途客次草于乙巳中秋夜
作者简介
陈德贵,笔名也求,江苏泗阳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网络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成子湖诗歌部落成员。诗歌作品散见《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江南诗》《延河》香港《流派诗刊》等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平台,有多件作品被《中国微信诗歌年鉴》《江苏诗歌年选》《江苏诗歌地理》《当代300位微信诗人脸谱》等诗歌选集收录。著有个人诗集《诗路漫漫》。获得过首届“中华诗词大奖赛”优秀奖、中国太湖风“鼋渚春涛”诗歌大赛诗歌奖、《江苏大众文学报》诗歌奖、2017年中国诗歌网江苏频道爱情十四行诗征文比赛“十佳爱情诗奖”、2018年魅力朱备首届诗歌征文大赛“九子岩诗歌奖”等多项诗歌比赛奖项。
在路上的月亮,在肩上的担当
——也求先生《中秋吟》赏读
文/尚未行
中秋,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团圆、是温馨、是围坐一堂的欢声笑语。然而,也求先生的这篇《中秋吟》,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别样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商旅途中的异乡客,如何在中秋的月光下,将个人的孤寂、行业的责任与普世的祝福融为一体,写就了一篇既有古典情怀又有现代精神的动人篇章。
全文读来,像一封从容写就的家书,又像一次与自我内心的深刻对话,情感真挚,格局开阔,非常耐人寻味。
文章起笔,便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对比图景。时值中秋,天宇澄澈,月华如水,这本该是合家欢聚的时刻,作者却“独行商旅途次”。他眼中的世界是双重的:一边是自身“独行”的孤寂,另一边是“万家灯火如星垂平野,千户笙歌若风拂稻浪”的盛大喧嚣。
这种对比,本极易引向伤感的情绪。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很巧妙,他并未沉溺于自怜,而是迅速从这万家灯火中,感受到了一种更宏大的温暖。他“忽觉清辉满衣”,一个“满”字,似乎将这普照大地的月光,当作了陪伴自己的慰藉。这份温暖,为全文奠定了一个并非凄苦,而是沉静且带有温度的基调。
随后,他自然地联想起与中秋相关的神话与古人。嫦娥的“碧海青天夜夜心”,是永恒的孤独;苏东坡的“把酒问天”,是对于宇宙人生的哲思;辛弃疾的“挑灯看剑”,是壮志未酬的感慨。作者以此说明,聚散离合、望月兴怀,是古往今来共通的情绪。自己此刻的“客舍独酌”,亦是这千年文化脉络中的一环,因而“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番滋味,是复杂的,有思乡,有感慨,但也因与先贤的精神共鸣而显得厚重。
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在于作者并非静态地哀叹自己的孤独,而是通过一个“行者”的移动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中秋民俗画卷。
他仿佛一个温柔的记录者,用文字“拍摄”下途经的市井巷陌:“童稚擎瓜果于庭前,老翁温黄酒于案侧。妇人调蜜饵,制酥饴……男子列珍馐,陈时鲜……”这些画面充满了人间烟火的细节感与幸福感,极具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食物的香气,听到家人的笑语。
更妙的是,他将“归乡”也纳入了这幅画卷:“学子归乡,踏碎一路月光;游子省亲,沾满两肩风露。”这两句极具动感和诗意。“踏碎月光”、“沾满风露”,形象地写出了归家之人的急切与风尘仆仆。这使得“团圆”不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而是一个充满期待与奔波的过程。
作者描绘这一切,并非为了反衬自己的凄凉。恰恰相反,他真诚地为之感动,“纵铁石心肠亦生温澜”。他看到了,也理解了这世间最平凡也最珍贵的美好事物,并从中汲取了力量。这展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对生活的深切热爱。
商旅与道义,这是《中秋吟》超越传统中秋题材的核心所在。作者毫不避讳自己“商海浮沉”的身份,并且正面回应了这种生活带来的无奈。他详细记述了自己的行程,“历水城楚州盐阜三郡……行程越千二里”,每一次在旅馆(邸店)见到他人阖家欢宴,都会“临窗喟叹”。这种真实的脆弱感,让他的人物形象更加可信、可亲。
然而,笔锋一转,他开始了更深层的思考:“然念及货殖流通乃生民之本,商贾往来系万家炊烟,便觉肩头重担亦透着暖意。”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他将个人的商业行为,上升到了维系社会运转、关乎民生温饱的高度。他肩头的重担,不仅是养家糊口的责任,更是连接千家万户的纽带。这份“重担”因此“透着暖意”,因为它与之前看到的“万家灯火”和“团圆宴”紧密相连。他的奔波,正是这无数团圆得以实现的基础设施之一。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他援引了两位历史人物:范蠡(陶朱公)和弦高。范蠡功成身退后经商致富,被尊为“商圣”;弦高是郑国商人,路遇秦军偷袭祖国,便机智地以犒军为名拖延时间,挽救国家。作者用这两个典故,有力地说明了“商道亦存大义”。经商不仅是谋利,更可以承载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这一下就提升了他此次中秋羁旅的精神境界,从个人的“小情”跃升到了社会的“大义”。
有了前面的铺垫,文章的结尾便显得水到渠成,气象恢宏。
作者并非没有个人情感的波动。他想念故园的桂树,牵挂妻子稚子(“梳妆镜里,糠糟霜丝或又添新”?前庭稚子,砥砺剑锋可增光芒?)情真意切。但他旋即以“男儿志在四方”自勉,并以月亮的“盈亏”为喻,将人生的聚散、商海的起伏,都看作是自然的“天道循环”,坚信“终有云开雾霁时”。这种豁达与坚韧,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于是,他的祝福,最终超越了个人和家庭,投向了整个社会与国家。他连续用了四个“愿”字排比句:“耕者有其田,商者通其货,学者遂其志,老者安其居。”这几乎是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的回响。他祝愿“千里婵娟常照团圆宴,万家灯火永映笑颜开”,这与他开篇所见的景象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最后,“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岁岁中秋,今夕同心”的结语,更是将情感推向了高潮。在这个夜晚,他虽是天涯孤客,但他的心却与天下人“同心”。个人的小小别离,在这宏大而美好的祝愿中,得到了安慰与升华。
未行认为,《中秋吟》的成功,在于它巧妙地完成了三次“穿越”。一是穿越了时空:将个人当下的感受,与古老的神话、经典的诗词联系在一起,赋予了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穿越了角色:以一个“在路上”的商人视角,既审视了万家的团圆,也审视了自身的职业价值,实现了观察者与实践者的统一。三是穿越了情感:从一己的孤寂出发,途经对人间温情的感动,对职业道义的笃信,最终抵达了对天下苍生的博爱祝愿。
也求先生《中秋吟》告诉我们,中秋的月亮,不只照耀着团圆的家宴,也照耀着每一个为了生活、为了责任而奔波在路上的行者。而真正的团圆,或许不仅仅是空间的相聚,更是心与心的相连,是个人价值与社会福祉的共鸣。这篇《中秋吟》,正是这样一轮在商路上升起,却辉映着万家灯火的,温暖而明亮的月亮。
2025.10.6于何由凥
精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