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的圆,月饼是儿时的甜
文/张会
昨天回了趟老家,当车轮碾过柏油路面,扬起一层细密的尘,就像那时光的碎屑,扑籁籁地落在记忆的褶皱里。车离故乡越来越近,这心也莫名地乱起来。虽然妈妈离开我整整四十年了,可故乡还是那个故乡,那里依然藏着我一生也讲不完的故事。
记得儿时的中秋节是从数日历开始,偷偷地把过节那天的日历折上一角,每天都要数一数,就是为了吃上那渴望已久的月饼。好不容易盼到过节了,晚饭后妈妈说:“等月亮升起来才能吃。"我们便蹲在屋外,仰着脖子看天,看云彩一点点被暮色染成橘红,看月亮慢慢升起。这时候妈妈拿出用油纸包着的月饼,照月亮比了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掰开,月光淌在月饼上,糖馅儿亮晶晶的,我们用手捧着一点儿一点儿地啃,甜得顺着手指缝流到心里。月光下,大人们摇着蒲扇讲嫦娥的故事,我们却只顾舔指缝的糖渣,连碎屑都舍不得浪费,吃完手都不用洗了,舔的那才干净呢!
如今超市里的月饼琳琅满目,冰皮、流心、巧克力馅儿....包装精美得像艺术品。可咬开时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原来世上最珍贵的月饼,早被存在记忆里!月光依旧,只是故乡的月光里,藏着母亲用月饼比过的痕迹,所以格外皎洁,格外温柔。月饼依旧,只是儿时的月饼里裹着母亲的期盼,含着分享的喜悦,所以格外香甜,格外珍贵。如今我站在阳台上,望着同一轮明月,忽然明白:原来最圆的月亮永远挂在故乡的屋檐上,最甜的月饼永远藏在儿时的记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