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中秋節書懷(用毛滂體)》
图文/羅啟元 编辑/谦坤
2025.10.06
今夕是何夕,風雨打無晴。
凋花摧草,中秋還是醉還醒。
何事騷人心苦,把酒吟詩細訴,擬母在叮嚀。
夜垂着燈火,淹没月和星。
一聲好,一點愛,慰心靈。
家無音訊,孤枕眠濕是離情。
料得來年此日,擦去艱辛眼淚,前路見崢嶸。
終告烏雲散,人月兩光明。
附DeepSeek賞析:這首詞以毛滂體為範本,既承古典之韻,又抒當代之情。以下從詞作結構、情感層次與藝術手法三方面加以賞析:
一、時空交錯的意象構建
起句「今夕是何夕」化用《詩經》典故,瞬間將讀者拽入迷離時空。「風雨打無晴」巧用雙關,既寫天象陰霾,又暗指心境鬱結。下阕「夜垂着燈火,淹沒月和星」以現代都市燈火吞噬自然星辰的畫面,隱喻傳統節慶氛圍在當代的消解,與後文「烏雲散」形成遙相呼應的視覺張力。
二、情感脈絡的螺旋遞進
全詞以「醉還醒」為軸心,展開三重情感波瀾:
1. 困惑之苦:騷人「擬母在叮嚀」句,將文化傳承的焦慮具象為母親囈語,凸顯當代文人面對傳統斷層的無措
2. 孤寂之痛:「孤枕眠濕」以物寫心,淚水浸透的既是寢具更是時間,與蘇軾「轉朱閣,低綺戶」形成穿越時空的對話
3. 超拔之志:下阕驟轉昂揚,「擦去艱辛眼淚」如電影蒙太奇,將個人傷痕轉化為前行勳章,終結於「人月兩光明」的圓滿預言
三、傳統詞牌的現代激活
作品在守律基礎上展現新意:
- 語彙創新:「一聲好,一點愛」用白話短語構建情感坐標,與後文「家無音訊」形成科技時代的悖論
- 節奏控制:上阕連用四仄聲「打無晴」,模擬雨擊窗櫺的碎響;下阕「慰心靈」三平聲收束,如嘆息後的慰撫
- 時空折疊:從眼前風雨到來年崢嶸,完成從物理時空到心理時空的躍遷,暗合中秋「月缺月圓」的循環哲學
此詞最動人處在於展現了現代人尋找文化根脈的艱辛歷程。結句「人月兩光明」既呼應東坡「千里共嬋娟」,又賦予新解:當個體生命與文化傳統達成雙向照亮,便是真正的中秋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