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湖南娄底即将高朋满座,以“聚侨兴湘·活力娄底”为主题的第三届湖南省“聚侨兴湘”活动将盛大启幕。届时,约500位海内外嘉宾将齐聚于此,共叙乡情、共谋发展。产业推介、项目签约、实地考察等环节精心设计,意在展示娄底优越的营商环境和蓬勃的发展活力,凝聚侨心侨智侨力,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这场侨务盛会,意在向世界宣告湖南对外开放的决心与诚意。
然而,就在这场精心筹备的盛会拉开帷幕前夕,同在娄底市管辖范围内的涟源市安平镇,一处曾经承载着侨胞深情、凝聚着政策关怀、见证了务实贡献的“涟源侨胞之家”,其牌匾与相关设施却在9月23日被当地强行拆除。
这一事件,与即将到来的“侨商大会”形成了极具讽刺意味的对比,不禁让人诘问:当基层践行为侨服务的精神载体都难以保全,我们又将何颜以对远道而来的侨胞?盛会的口号如何能不让知情者感到苍白无力?
安平镇“涟源侨胞之家”:政策落地与侨胞奉献的鲜活见证
涟源市安平镇“涟源侨胞之家”并非凭空而生。它于2020年1月7日,由时任涟源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及市侨办、市侨联、安平镇党委政府共同授牌设立,是基层贯彻落实《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6-2020年)》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侨务工作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
其设立本身,就是党和国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为本、为侨服务”、“依法保护侨胞合法权益”、“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等原则在基层的生动体现。
更为可贵的是,这个“家”在老挝南塔老中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吴老先生等人的倾力付出下,从挂牌伊始便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吴老先生响应号召返乡创业,虽遇波折,但仍租赁其亲属房屋创办此“家”,其情可感。
自成立以来,该“侨胞之家”成绩斐然:
在服务大局上:它运用舆论监督根除了横跨五乡镇、曾致人畜死亡的重大安全隐患;它在涉外事件中发挥独特优势,协助平息风波;它在面对负面舆情时,协助沟通化解,维护了地方形象;它积极宣传正能量,提升涟源美誉度。
在促进发展上:它成功引荐大额物资捐赠,价值数百万元;它无偿助力村民销售农产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在维护稳定上:它协助党委政府化解多起历时多年的信访积案和基层矛盾,成为社会治理的有效补充力量。
在改善民生上:它推动修建公路、拓宽加固桥梁、建设自来水塔,直接解决了村民的行路难、饮水难等实际问题;它持续开展帮扶孤寡老人等送温暖活动。
这些贡献,桩桩件件,利国利民,曾获得湖南省侨联、娄底市侨联及涟源市委主要领导调研时的高度评价。
它不仅是一个挂牌的机构,更是一个汇聚了侨胞智慧、资源与爱心的实干平台,是侨务政策在基层开花结果的鲜活见证。
强拆事件:程序之失、情理之悖与政策之伤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做出实绩的平台,其标志性的牌匾和防护栏却被以“相关领导强烈要求”为由强行拆除。
根据村民报告,拆除前未收到任何正式的违法建筑认定文书,相关设施曾获村委会批准,且牌匾门柱占地极小。此事件在多个层面引发严重质疑:
1、程序正义荡然无存:缺乏法定的前置认定和告知程序,仅凭“领导训示”便采取行动,是对依法行政原则的公然违背。
2、实体正当性严重不足:即便存在某些手续问题,面对一个曾获官方认可、贡献卓著的公益服务平台,理应采取沟通、补正等更妥善方式,而非粗暴拆除。这背后是否隐藏着官僚主义、权力任性甚至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
3、严重背离侨务政策精神:此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中关于保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明确规定直接冲突,更与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以心换心”、“依法护侨”的核心要求背道而驰。
它伤害的不仅是吴老先生个人的感情,更是对所有关心家乡建设的侨胞热心肠的沉重打击。
4、割裂了情感纽带:“侨胞之家”象征着归属与认同。强行拆除其牌匾,无异于以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方式,否定了侨胞的贡献,冰冷地切断了这条精心培育的情感纽带。
所谓“情感地标和精神家园”在挖掘机的轰鸣声前轰然倒塌。
盛典与现实的尖锐对立:信任基石何以维系?
在涟源安平镇“涟源侨胞之家”废墟的映衬下,娄底即将举办的“聚侨兴湘”盛会显得格外突兀和尴尬。
盛会精心策划的各个环节,无不旨在展示“优越的营商环境”和“蓬勃的发展活力”,呼唤侨胞“共谋发展、共创未来”。但涟源市安平镇的现状却发出了灵魂拷问:
政策的公信力何在? 省级层面高调“聚侨”,基层却发生“拆侨之家”牌匾的憾事。政策信号在传递过程中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扭曲和衰减?
这如何让侨胞相信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营商环境的承诺何以取信? 当一位热心侨胞苦心经营、多方造福乡梓的实体平台都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甚至遭遇不公时,盛会上那些关于尊重、保护、服务侨胞的动听言辞,其可信度还有几分?
侨胞们该如何评估其投资与奉献可能面临的风险?
“聚侨”的诚意是真是假? “聚侨”关键在于聚心。如果一边是锣鼓喧天的招商邀约,另一边却是对侨胞既有贡献和情感依托的漠视与伤害,这种“聚侨”难免被质疑为功利性的“用时亲近,无用时弃之”。
连一个已有的“家”都容不下,又如何能让人相信你会为新的合作提供一片沃土?
修复裂痕,方能真正“聚侨兴湘”
涟源市安平镇“涟源侨胞之家”的牌匾被强拆,绝非一个孤立的基层事件。它是一个警示信号,暴露了在个别地区,侨务政策在“最后一公里”严重存在的落实不力、执行走样,甚至权力凌驾于法律与政策之上的严峻问题。
“聚侨兴湘”的宏伟目标,绝不可能建立在被损伤的侨胞感情和被践踏的合法权益之上。它需要的是从上至下、表里如一的尊重、诚信与法治环境。在娄底的盛会开幕之前,当务之急是:
立即对涟源市安平镇“涟源侨胞之家”被拆事件尽快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 唯有以最大的诚意和果断的行动,修复这道深深的伤痕,才能让“聚侨兴湘”的口号重新变得响亮而真诚,才能让四海侨胞真正感受到,家乡永远是她们可以安心依靠、热情奉献的温暖港湾。
否则,在“侨胞之家”的废墟旁,任何盛大的“侨商大会”,都难免蒙上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其背后的“脸面”问题,将成为所有参会者心中一个沉重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