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千年一约
文/老悟
读完陈东林先生的《中秋夜,我和李白对饮》,我久久没能从那个清辉遍洒的想象场景中走出来。这已不是我第一次在中秋读诗,但这首诗却像一杯温润的酒,入口清淡,回味却绵长醇厚,让我对“团圆”这个词有了全新的体悟。
诗人的笔触是奇妙的。他没有去描绘人潮涌动的中秋夜,也没有去抒发阖家欢乐的俗常温情,而是独辟蹊径地“把月亮摆上桌”,邀来了那位沉睡在书页里千年的“诗仙”。这一想像,瞬间就把我从现实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入了一个只属于诗人与李白的、静谧而辽阔的精神空间。我仿佛真的看到,李白衣袂飘飘地从泛黄的诗卷中走出,笑着与“我”相对而坐,共饮这杯由月光酿成的酒。这种跨越时空的“对饮”,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张力的艺术表达,它让古典与现代在这一刻完成了一次温柔的碰撞。
诗中的对话,更像是一场灵魂的叩问与共鸣。当“我”问“月是故乡吗?”,李白答“月是心的镜子,照见归舟”,这一问一答,瞬间就消解了传统乡愁的沉重。原来故乡从来不是一个地理坐标,而是藏在心底的那轮明月,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有归处,便不算漂泊。而当谈及“孤独”,那句“是把银河搬进酒杯,是把人间的烟火,举得和月亮一样高,一样久”,更是让我心头一颤。我们总以为孤独是一种煎熬,可在诗人笔下,孤独竟成了一种与天地对话的辽阔心境——既能容纳银河的浩瀚,也能拥抱人间的烟火,这是何等通透的生命智慧。
最让我动容的是诗的结尾。李白渐渐远去,回到月光里,可他的笑却“留在了人间灯火处”。这场短暂的对饮,终究要落幕,但那份精神的契合与慰藉,却像月光一样,留在了诗人的生命里。而“明年今日,还会有一个李白,和一个我”的约定,则让这场相遇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生命仪式。我忽然明白,诗人与李白的“团圆”,从来都不是具象的相聚,而是两个灵魂在月光下的相互映照,是现代人对古典精神的一次深情回望与承接。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与传统对话。而陈东林先生的这首诗,却像一座温柔的桥,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连接了个体与永恒。它让我懂得,真正的“团圆”,不仅是家人的相守,更是精神的丰盈与灵魂的契合——是与古人的精神共鸣,是与自我的坦诚相对,是与天地的和谐共生。这个中秋,因为这首诗,我仿佛也与那位千年之前的“诗仙”共饮了一杯月光,心中满是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温暖。
【作者简介】:
老悟,真名伍宏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汉中市评协副秘书长,有诗文作品发表、入刊、出版。退休诗人,居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