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双馆联动:旧址焕新承文脉,科创破局兴文旅
编者按:
当“文博热”唤醒大众对历史的共情,“科技热”点燃青年对未来的好奇,文旅产业的升级已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城市文化生态的系统性重塑。对于坐拥泰山这一“双遗产”的泰安而言,“游客上山不进城”的困境,既是挑战,更是激活城区价值的契机。
本期聚焦的泰山博物院与泰安市科技馆,恰是泰安破局的关键落子:前者弃原方案、择原200师旧址而建,以“依山就势、新旧共生”的巧思,让军旅记忆与泰山文脉交融,将文物从展柜中“唤醒”为可触摸的文化体验;后者直面现状差距,以迁址重建、扩容提质为方向,对标全国标杆补齐短板,誓要打造承载青春活力的“科技地标”。
两座场馆的进阶,从来不是孤立的工程——博物院守得住“古”,科技馆追得上“新”,“双馆联动”形成的“历史+科技”消费闭环,方能真正破解“看山不品城”的难题。这不仅是两座建筑的迭代,更是泰安从“依赖山岳IP”到“打造多元文旅生态”的转身,是城市对“留住游客、激活消费、传承文脉”的深度作答。
期待这场“一古一新”的双向奔赴,能让泰安在全国文旅升级浪潮中,走出一条既有历史厚度、又有青春温度的特色路径,让“登泰山、游泰安”成为一场兼具文化滋养与科技乐趣的完整体验。
泰安双馆联动:旧址焕新承文脉,科创破局兴文旅
张庆明
一、开篇:借势“文博科技热”,双馆破局文旅之困
当全国“文博科技热”持续升温——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量超12亿人次,30岁以下游客占比超45%;科技馆服务公众首破1亿人次,青年群体预约需求同比激增67% ,坐拥“五岳之首”泰山的泰安正面临文旅转型的关键考题。2023年,泰安旅游收入达793.1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23.86%,进山游客突破862万人次,但“游客上山不进城、白天看山夜离场”的痛点始终未解。如今,泰山博物院弃原方案落子原200师旧址的活化工程稳步推进,而泰安市科技馆的升级困境却愈发凸显——这座始建于1980年代的场馆虽经局部改造,却已远落后于全国同类场馆发展水平,迁址重建、扩容提质成为泰安补齐文旅短板、激活城市活力的必然选择。
二、泰山博物院:旧址活化传文脉,打造“山水间的文化客厅”
作为承载泰山“双遗产”展示使命的核心工程,泰山博物院的选址调整让文化传承更具深意。新址位于泰山景区天外村广场以东原200师部队营区地块,背山面谷,毗邻普照寺、三阳观等名胜,与泰山书院遗址、冯玉祥读书处相邻,地块内千年古银杏树见证着历史变迁,文化与自然禀赋得天独厚。这一选址既盘活了闲置军旅旧址,又让博物院自然融入泰山历史文化轴,形成“山-院-庙”联动的独特格局。
目前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由泰安市城市建设设计院与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总投资5.316亿元,总占地面积14.8公顷,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包含4.18万平方米新建工程与7884平方米既有建筑改造,计划670日历天完成。设计秉持“依山就势、新旧共生”理念,保留部分军旅建筑肌理以承载“军民记忆”展区,通过修旧如旧的手法让军营往事与泰山文脉交相辉映。展陈规划凸显“活态传承”:在泰山书院遗址片区设“千年文脉厅”,以古籍复刻、场景复原讲述唐仲冕研学故事;封禅文化展区用全息投影重现汉武帝东巡盛况,配套“泰山祭器互动展”让观众亲手拼接复原文物碎片;民俗区则邀请老手艺人在改造后的营区礼堂演示皮影制作等非遗技艺。建成后,这里将与周边名胜串珠成链,成为留住游客的“文化磁石”。
三、泰安市科技馆:现状滞后待焕新,重建方能聚活力
如果说泰山博物院守护着城市的“历史根脉”,泰安市科技馆则亟待突破现状、点燃“青春动能”。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六大科技馆之一,现有场馆1996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仅8700平方米,常设展厅面积4500平方米,展品数量300余套 。即便2024年投入305万元完成二期改造,新增68套互动展品,但其规模与品质仍与全国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距:当前省级大型科技馆建设投资平均达4.3亿元,数字化展厅占比已从2018年的32%跃升至2023年的68%,VR/AR设备采购额同比增长47%,而泰安科技馆数字化展项占比不足30%,沉浸式体验项目仅有基础VR设备,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
更关键的是,场馆硬件局限已严重制约服务效能。2025年全国科普月期间,仅临时升级后的场馆就接待超十万人次,狭小空间导致“预约难、体验差”成为常态;对比同类城市,郑州新科技馆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配备元宇宙展厅、虚拟仿真实验室等高端设施,年接待量突破300万人次,泰安科技馆的差距可见一斑。对此,原泰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姜宁调研时明确指出,科技馆“在建设运营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市人大代表亦多次提出场馆“急需扩容、充实、提升” ,迁址重建已成为回应公众期待、承接“科技热”的必然要求。
结合《泰安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3—2035年)》与碧霞湖片区文化用地规划,科技馆重建可选址于明堂路以东、碧霞湖大街以南的文化集群区域,规划占地面积4.5公顷以上,总建筑面积不低于5万平方米,投资规模参照省级标杆场馆标准提升至5亿元左右。新馆应紧扣“泰山特色+智慧科技”定位:打造“泰山地质演化数字展厅”,通过5G+全息技术还原25亿年地质变迁;建设“深空探索体验中心”,引入航天模拟舱、脑机交互装置等前沿展品;配套“科普研学综合体”,实现与1.2万所中小学科技实践基地的对接 。同时借鉴深圳光明科学城经验,将AR/VR设备渗透率提升至90%以上,让新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活力引擎”。
四、双馆联动:1+12,构建文旅“消费闭环”
“双馆集群”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古”与“今”深度对话、“静”与“动”高效互补,释放超越单体场馆的乘数效应。泰安已组建涵盖72家场馆的科普场馆联盟,为双馆联动奠定基础,待科技馆重建后,联动路径将更趋清晰:
空间与路线联动:以天外村枢纽与碧霞湖文化区为支点,设计“博物院+科技馆+泰山登山口”联程路线。游客上午在博物院触摸军旅记忆与封禅文化,下午到科技馆体验地质科技与深空探索,傍晚可选择乘观光车登山或留宿城区,串联岱庙老街、炒鸡美食街等配套业态,彻底打破“上山即终点”的局限。
内容与活动联动:策划“泰山研学精品季”,组织学生上午在博物院研究古代祭祀礼器形制,下午到科技馆用3D打印复刻文物并解析铸造工艺;打通两馆数字平台,扫描博物院文物二维码即可触发科技馆相关科技故事讲解,实现文化认知与科学探究的无缝衔接。
服务与品牌联动:升级“泰安科普小达人护照”,将双馆及15家联盟场馆纳入全域畅游体系,凭护照可享联票优惠、快速入园等权益;联合打造“泰山文化科技节”,通过非遗展演与科技竞赛的跨界融合,打响“登泰山、品文化、玩科技”的城市文旅品牌。
五、收尾:从“看山”到“品城”,重塑泰安文旅新生态
泰山博物院的旧址焕新与科技馆的迁址重建,不仅是两座场馆的迭代升级,更是泰安文旅价值的深度重构。从依赖泰山单一IP到打造“文科创兴”多元矩阵,从吸引游客“短暂看山”到留住游客“深度品城”,双馆正推动泰安从“泰山脚下的城市”向“值得专程停留的文旅目的地”跨越。
未来,当泰山博物院改造后的营区飞檐与科技馆的智慧幕墙遥相呼应,当千年银杏的光影与全息投影的流光交相辉映,泰安必将在全国“文博科技热”中占据独特坐标。这两座建筑,一头连着“泰山安则四海安”的文化根脉,一头系着青年一代的创新梦想;既完善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又激活了文旅消费新增长点。待2026年泰山博物院落成、科技馆重建启动,“双馆联动”的效应将充分释放,让“登泰山、游泰安”成为兼具历史厚重与青春活力的完整体验,真正实现山岳文旅“上下皆热”的生动图景。
咏泰安双馆焕新
岱下文旅久彷徨,双馆开新破旧疆。
旧营焕彩承文脉,古杏凝荫忆盛唐。
新馆谋新追远势,深空探妙引华光。
登峰客驻因文厚,不负青山不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