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2025年的中秋月邂逅国庆红,“家”的情愫与“国”的气象便在清辉中交织成最动人的图景。作者强军先生笔下的《双节同辉里的千年月光》,正是以这般独特的时代节点为锚点,串联起中秋文化的千年脉络。
文章没有宏大叙事的铺陈,而是从寻常院落的桂香、代代相传的月饼手艺、跨越千里的归乡高铁票等细微处切入,让帝王祭月的古礼与百姓拜月的习俗对话,让唐代文人的月下吟哦与当代人的荧幕观礼呼应。从江浙的石榴供品到连云港的团圆饼,从广州的兔仔灯到香港的舞火龙,字里行间皆是鲜活的民俗印记;而边疆哨所的老照片、三倍薪资的法治保障、月球上的航天足迹,又将传统节日与家国担当、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在作者笔下,月光既是跨越千年的文化信使,见证着“团圆”寓意的代代承袭;也是连接小家与大国的情感纽带,让“天涯共此时”的牵挂,在高铁飞驰的时代依旧滚烫。
值此双节同庆之际,这篇散文恰似一坛陈年佳酿,既有传统文化的醇厚底蕴,又有时代精神的清冽芬芳,让我们在品读中读懂:千年月光照拂的,不仅是阖家团圆的温馨,更是华夏儿女“小家团圆、大国安康”的永恒守望。(461字)
【散文】
双节同辉里的千年月光
——写在2025年中秋节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2025年的秋意,漫过秦岭山脊;日历的指针,悄然停在一个特殊的节点——公历10月6日,农历乙巳年八月十五。
这一天的月光,格外不同!它要照亮中秋团圆的餐桌,要辉映国庆飘扬的红旗,让“家”的温馨与“国”的壮阔,在八天长假里,完成最深情的交融。当人们踩着调休后的节奏奔赴团圆,那轮圆月已在华夏天空悬挂数千年,静静见证着从帝王祭月到全民同庆的文明演进。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寻常院落的天井里,已飘来桂花的甜香。竹篮中,石榴红似火,柿子黄如金,这是江浙一带拜月的传统供品,藏着“多子多福”“事事如意”的吉兆。一旁的月神牌位被仔细擦拭,斑驳漆皮间,“福缘圆满”四字依旧温润。这般场景,与《礼记·月令》中“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记载遥遥呼应——昔日帝王专属的祭祀礼仪,早已化作百姓生活里的寻常仪式。
石桌上,刚出炉的苏式月饼散发着麦香与猪油的醇厚。酥皮在晨光中泛着层次分明的光泽,豆沙馅的甜润交织着桂花蜜的清冽,这是江南中秋最地道的滋味。这份手艺往往代代相传,需经“三折三叠”的酥皮工艺,馅心必用当年新桂酿造。恰如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所记:“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从明清的“团圆饼”到如今的各式风味,月饼的形制在变,可“团圆”的寓意,从未改易!
午后阳光穿过桂花树影,斑驳落在手机屏幕上。远方归人传来讯息,说抢到了10月5日返家的高铁票。即便要在10月11日补班,能赶上中秋夜的家宴,便觉满足。这背后,是2025年独特的放假安排:10月1日至8日的长假,是中秋与国庆相遇的馈赠;9月28日与10月11日的补班,是现代人对团圆的温柔妥协。
这般妥协里藏着时代的印记——古人凭车马传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今人借高铁飞机赶路,千里归乡不过朝发夕至。变的是归乡的速度,不变的,始终是“天涯共此时”的牵挂!
暮色四合,院落里的灯笼渐次亮起。八仙桌铺上蓝印花布,月饼、石榴、螃蟹一一陈列,最中央,摆放着特大的“团圆饼”,这是连云港一带的中秋传统。稚童身着新衣,模仿大人的模样焚香拜月,奶声奶气地念叨着“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惹得众人笑意盈盈。这稚嫩的祈愿,竟与《新编醉翁谈录》中记载的宋代孩童拜月习俗如出一辙。原来,有些美好期盼,早已在时光里代代承袭,从未褪色。
月光爬上墙头时,荧幕里正映出各地中秋的热闹图景。广州街头,人们举着兔仔灯“竖中秋”,番塔的火光染红了夜空;香港街巷,32节插满香枝的舞火龙穿梭而过,在月光下如星河流动;闽南院落中,亲友们围坐博饼,骰子翻飞间,满是欢声笑语。
这些各具特色的习俗,如百川归海般汇入中秋文化的长河。恰如辽代契丹人效仿中原祭月,西夏人中秋演戏聚会,各民族在交往交融中,不断为这个节日注入鲜活的内涵,让它在岁月流转中愈发厚重。
酒过三巡,尘封的相册被缓缓翻开。泛黄的照片里,一名青年身着军装,在边疆的哨所前捧着月饼,遥望明月。照片背后,“今日月满,家国皆安”的字迹虽已淡去,却依旧清晰。三十余载光阴流转,当年的青涩身影已两鬓染霜,而照片里的月光,正与此刻洒落人间的清辉连成一片,悄然诉说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深意——正是无数人的默默坚守,才换得千家万户的团圆安稳! 夜深人静,院落里的赏月者静对明月。手机推送的讯息提醒:10月6日,坚守岗位的劳动者将获得三倍薪资。这是现代法治对节日的守护,是时代赋予团圆的保障。
月光下,桂花花瓣簌簌飘落,落在余下的月饼上。轻咬一口,酥皮纷飞,甜味在舌尖漫开。恍惚间,似穿越千年——看见唐代文人在月下吟哦“今夜月明人尽望”,宋代市民于夜市欢饮达旦,明代学子在窗前苦读盼题名。那些遥远的场景,都化作了此刻的月光与滋味,触手可及,回味悠长。
邻家传来猜灯谜的笑语,“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谜底“当归”,恰如其分。中秋的本质,本就是一场盛大的“当归”——无论身在何方,无论路途远近,人们总要向着家的方向奔赴。
正如用镜头追寻真相的远方记录者,用青春守护疆土的戍边战士,每一份坚守的背后,都藏着对团圆的深切期盼,都写着对家国的赤诚热爱!
午夜时分,月饼已被分食殆尽,只剩下圆圆的饼托。稚童将饼托套在手上当作望远镜,天真地想要看清月亮上的嫦娥。旁人指着明月告知:月上虽无嫦娥,却有中国人的航天足迹;但嫦娥奔月的传说,永远美好,永远浪漫。孩童似懂非懂地点头,小手在月光下划出一道温柔的弧线。
此刻便知,中秋的魔力正在于此:它既承载着古人的浪漫想象,亦包容着今人的科学认知;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生生不息,愈发鲜活!
2025年的中秋月渐渐西斜,树影被拉得修长。远处的广场上,国旗与灯笼在月光下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家国同辉”的动人画卷。
这个双节同庆的夜晚,既有“月是故乡明”的乡愁,亦有“万里江山披锦绣”的豪情。当月光照亮归途,当亲情温暖心房,当家国情怀在心底激荡,我们便会懂得:这轮千年明月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它见证了无数次团圆,更因为它照亮了每个中国人心中,那“小家团圆、大国安康”的永恒期盼!
月光如水,浸润岁月。来年的中秋,或许不再与国庆相遇,但这轮月亮承载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密码,必将在华夏大地上永远流传。在每一个团圆的时刻,绽放出温润而坚定的光芒,照亮前路,温暖人心!(2135字)
共2608字 2025年10月5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