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秋节″
丹舟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因在农历秋季的七月、八月、九月的中间一月——八月,且是八月中间的一天——十五日而得名,故称"中秋"。其核心含义与习俗可概括如下:
一、名称与时间
·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恰值秋季正中,故称"中秋"。
· 别称:因节俗围绕月亮,又称"月夕""团圆节""拜月节"等。
二、起源与寓意
1. 农耕文化:秋季丰收,古人举行祭月仪式,答谢神灵。
2. 月亮崇拜:古人认为月圆象征圆满,寄托对团聚、幸福的向往。
3. 历史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赋予节日浪漫色彩。
三、核心习俗
1. 赏月:家人团聚,共赏圆月,寓意"花好月圆"。
2. 吃月饼:圆形月饼象征团圆,是节日必备食品,衍生出多种地域风味。
3. 祭月/拜月:古代女性陈设瓜果、月饼对月祭拜,祈求美满。
4. 部分地区有放灯笼、舞火龙等民俗活动。
四、文化内涵
· 家庭团圆:节日强调亲人相聚,承载"家和万事兴"的价值观。
· 思念故乡:对于游子,中秋是思乡怀人的情感载体,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和谐自然:通过赏月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
五、现代意义
中秋节已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增强家庭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其"团圆"内核超越国界,在海外华人圈亦广泛流传。
总之,中秋节是以月圆喻人世团圆,融合祭祀、祈福、欢庆于一体的民俗盛典,既延续千年传统,亦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2025年10月6日星期一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