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如,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飞机设计师与飞行家,更是中国近代航空制造业的重要奠基者。过去的研究多聚焦于他在飞行技术方面的突破,然而,若深入考察他研制飞机的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冯如,实则是将航空科学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先驱者。可以说,是飞行的理想点燃了他的报国热情,而创办飞机制造企业的实践,则为他的航空探索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组建专业团队,筑牢制造根基
1909年10月28日,冯如出任广东制造机器公司总机器师,公司团队迅速壮大,从最初仅四人扩展至二十一人(含经营管理人员)。其中飞机研制专业人员共七位,包括冯如、黄杞、张南、谭耀能、朱竹泉、司徒璧如、朱兆槐。这样一支具备技术实力与后勤保障的团队,相较于初创时的规模,无疑为后续航空制造工作奠定了扎实的人力基础。
二、创办综合企业,实现研产一体
冯如创办的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后更名为广东飞行器公司),实质上是一家集设计、制造各类机械与飞机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1911年2月出版的《广东飞行器公司征信录》,堪称冯如在美航空活动的详实记录。该文献显示,自1909年10月至1911年2月间,公司采购的物资除槐木、帆布、铁线等飞机制造原料,还包括钢龙、轻铁、钢片等发动机材料,以及多种加工工具,却未见购买成品发动机的记载。这充分说明,冯如团队在航空制造中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
三、自主研发发动机,展现技术实力
据英文文献《中国飞行家的成功飞行》记载,冯如“启动了安装于他最新设计制造的飞机上的75马力发动机……该发动机凝聚其多年机械研制心得,功率大、重量轻,是当时最先进的液冷航空发动机之一”。结合史料可确认,冯如飞机所用的发动机,既非外购,亦非仿制,而是为其飞机量身打造,技术居于时代前列。
冯如团队曾在广州就地取材,以布匹、竹木等物资制造飞机。1912年3月,他们成功研制出中国人在本土制造的首架飞机。同年4月,冯如与助手在台山进行飞行展示,并依据试飞情况对飞机作出调整优化。
冯如所创的广东飞行器公司及其前身,虽仅存续四年有余,却在中国民办航空企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开创性的一页。而航空科技与制造业的有机结合,正是这一页中最鲜明的印记。
四、制造业与科学研究的辩证共生
制造业与科学研究,实为相辅相成、互为滋养的关系,具体体现在:
科学研究为制造业注入创新之魂。基础学科的突破——如材料学、物理、化学的发展,不断为制造业带来新材料、新工艺与新产品的可能。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推动电子产业革命,新能源材料的突破助力绿色交通崛起。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的应用,更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制造业是科学研究的实践之基。制造业不仅为科研成果提供落地的场景,也是技术成熟的重要验证场。工业软件如CAD、CAM的发展,正是在回应制造业实际需求中不断迭代完善。同时,制造过程中所积累的数据与经验,也为科研方向的优化与技术升级提供宝贵参考。
回望冯如在美研制飞机的历程,其之所以能实现多次成功飞行且核心技术不泄,自建制造体系实为关键。这深刻启示我们:真正的科技自强,不能依赖外部拼凑与核心部件外购。正如当前中国科技能够“振翅高飞”,根基正在于完整而自主的制造业体系。华为的崛起便是一例;笔者曾多次走访的恩平市影响电子公司,亦凭借千万元级自有工厂的投入,实现关键技术装备的自主升级,成为电子行业佼佼者。
今天我们缅怀冯如,更应学习他将科学技术与制造业紧密结合的远见。唯有推动制造业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加强产学研协同,加大研发投入,构建良性创新生态,中国制造方能真正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科学研究也将在产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成就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关于冯如研究的补充说明】
迄今为止,笔者已撰写并发表了八篇关于冯如的研究文章。在选题与写作过程中,我始终秉持一项原则:对于黄汉纲、姜长英、关中人等前辈学者,以及空军和恩平市政协已出版的纪念书籍中已有深入探讨、并广受认可的课题,笔者一般不再重复涉足。而是着力于发掘新史料、提出新视角,以期对冯如研究有所补充与延伸。
由于个人学力所限,加之手头资料未必完备,研究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笔者由衷希望,这些粗浅之作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社会各界——尤其是冯如家乡恩平的同胞——持续关注并深入探讨冯如的精神与成就。愿我们共同在回顾历史中汲取力量,为推动中华复兴的伟大事业贡献一份精神动力。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