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我们特意起了个大早,要去看一看老伴口中“最让当过兵的人热血沸腾”的地方——八一广场。从宾馆打车过去,沿途的街道干净整洁,路边的梧桐树叶被秋风染成了浅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车到八一广场时,广场上已经有不少晨练的市民,有的在打太极,有的在跳广场舞,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在草坪上玩耍,一派平和热闹的景象。
广场的中心,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巍然矗立。塔身高达53.6米,塔身正面“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鎏金大字格外醒目,塔基四周的浮雕再现了南昌起义时的壮烈场景:有的战士举着枪冲锋,有的医护人员在抢救伤员,有的群众在给战士们送水……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当年的枪声与呐喊。我走到塔前,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板——虽然已经退役多年,但看到这与“八一”相关的印记,骨子里的军人情结还是会瞬间被唤醒。老伴在一旁轻声说:“二十年前我来的时候,纪念塔周围还没有这么多绿化,现在更漂亮了,但这份庄重一点没变。”
从纪念塔往南走,便是八一南昌起义旧址。那是一座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青砖灰瓦,白色的墙面有些斑驳,正门上方“江西大旅社”五个大字,依稀能看出当年的模样。走进旧址,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宽敞的天井,天井两侧的走廊里,陈列着当年起义时用过的物品: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军装、手写的革命标语……每一件物品背后,都藏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沿着走廊慢慢走,在一间标着“起义指挥部”的房间前停下脚步,房间里的摆设简单而朴素:一张木桌、几把椅子、一盏煤油灯,墙上挂着一幅当年的南昌市区地图。讲解员说,1927年8月1日凌晨,就是在这里,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革命先辈,指挥着起义军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站在这间小小的房间里,我仿佛能看到当年的场景:煤油灯的光芒在夜色中摇曳,先辈们围在地图前,低声讨论着作战计划,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坚定;窗外,起义军的脚步声悄悄汇聚,枪栓拉动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凌晨两点,一声枪响划破夜空,紧接着,枪声、呐喊声传遍了南昌城……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八一”这两个字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日期,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在绝境中奋起的勇气,是为信仰而战的坚定,是为了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初心。作为一名老兵,我曾在军营里度过最难忘的青春岁月,此刻站在这里,更能体会到当年革命先辈的不易。走出旧址时,阳光正好,我望着门口飘扬的五星红旗,不由自主地敬了一个军礼,心里默念: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从旧址出来,我们步行去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风格现代而庄重,外墙采用了红色调,象征着革命的热血与激情。馆内的展览分为“危难中奋起”“伟大的决策”“打响第一枪”“南征下广东”“转战上井冈”“不朽的精神”六个部分,通过实物、图片、视频、场景复原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示了南昌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与影响。在“打响第一枪”的展区,有一个复原的街道场景:起义军战士举着枪冲向敌人的据点,街道两旁的店铺里,群众探出身子,眼里满是期待与支持;旁边的屏幕上,正播放着当年起义的历史影像,黑白的画面里,战士们的身影虽然模糊,却透着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我在一个展柜前驻足了很久,展柜里放着一面残破的军旗——那是当年起义军使用过的军旗,红色的旗面已经有些褪色,边缘也有磨损,但旗面上的五角星和镰刀锤头依旧清晰。讲解员说,这面军旗是南昌起义精神的重要见证,它曾跟着起义军南征北战,经历过炮火的洗礼,如今虽然残破,却依旧闪耀着信仰的光芒。看着这面军旗,我想起了自己当年在军营里接过军旗的场景,那一刻的庄严与自豪,至今记忆犹新。老伴在一旁轻声说:“这些历史,我们这代人不能忘,下一代人也不能忘。”我点点头,心里满是认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记住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在南昌的最后一天,我们决定去看看“现代南昌”的模样,第一站便是江西省博物馆。博物馆的外观像一艘停泊在赣江边的巨轮,造型简洁大气,外墙的玻璃幕墙反射着蓝天与白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馆内的展览分为“江西古代文明展”“江西革命史展”“江西非遗展”等多个部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江西古代文明展”。在这个展区里,我看到了距今已有七千多年历史的陶器,上面的纹饰简单却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看到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让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还看到了宋代的瓷器,尤其是景德镇的青花瓷,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青花的图案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到当年工匠们精心绘制的场景。
在一件“青花缠枝莲纹梅瓶”前,我们停下了脚步。这件梅瓶高约30厘米,瓶身上绘着缠枝莲纹,青花的颜色浓淡相宜,花瓣的脉络清晰可见,瓶口的设计简洁大方,整体给人一种优雅端庄的感觉。讲解员说,这件梅瓶是明代的珍品,不仅工艺精湛,还反映了当时江西景德镇瓷器的最高水平。看着这件精美的瓷器,我忽然想到,江西不仅有厚重的历史,还有精湛的技艺,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打车去了南昌之星摩天轮。南昌之星位于赣江市民公园,是目前世界上第二高的摩天轮,高达160米,远远望去,像一个巨大的车轮,矗立在赣江岸边。我们买了票,排队等候登舱时,看到不少年轻人在摩天轮下拍照打卡,脸上满是期待的笑容。登上摩天轮的座舱,随着座舱缓缓升高,南昌的景色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赣江像一条碧绿的带子,环绕着南昌城;远处的滕王阁、八一大桥、摩天大楼尽收眼底;脚下的市民公园里,人们在草坪上放风筝、野餐,孩子们的笑声随风传来……
当座舱升到最高点时,整个南昌城仿佛都在我们脚下。我望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从滕王阁的千年历史,到八一广场的红色记忆,再到如今的现代都市风光,南昌这座城市,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活力。它像一位饱经沧桑却依旧充满朝气的老人,在岁月的长河里,不断书写着新的故事。老伴握着我的手,笑着说:“怎么样,没白来吧?”我点点头,心里满是幸福——能和最爱的人一起,看遍这座城市的风景,感受它的历史与活力,这便是旅行最美好的意义。
离开南昌的那天,天空依旧晴朗。坐在去高铁站的车上,我望着窗外掠过的风景,心里满是不舍。南昌的三天,虽然短暂,却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滕王阁的江风、八一广场的庄重、博物馆的厚重、摩天轮的浪漫……这些记忆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我对南昌的印象,也让我读懂了这座城市的魅力。
下一站,我们要去井冈山,去看看老伴口中“云雾缭绕的革命圣地”。我想,那里一定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更多的感动等着我们去体会。而南昌的记忆,会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成为这次江西之行最珍贵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