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才考中文武双解元
文/王启飞
旧时的夏口县(今武汉江夏),明代有个熊廷弼,号芝冈,字飞白,曾任辽东经略晋兵部尚书。他出身贫苦,幼时屡遇劫难天灾。七岁入私塾,天资聪慧,八岁能见景生情、自创对联。且在当地流传下两幅其“幼童名对”:
雪压竹枝头点地;
风吹荷叶背朝天。
稻草扎秧父抱子;
竹篮提笋母怀儿。
这两幅联语,在荆楚一带流传甚广,妇孺皆知。以下我要讲的是民间另外还传播过他的一些有趣对联。为什么湖北人偏偏喜欢传诵他的对联?因为他所作对联的内容能巧到好处反映百姓现实生活,而且非常接地气,引发共鸣,在大旱大涝的灾年,少年熊𨑳弼经常在河里捞菱角、鸡头疱(名芡实),在山上采橡籽、铁棱角、“懒饭陀螺”(一种匍地长的野果),小小年纪为替父母分担养家糊口之务,以度荒年。他不仅专心好学,还勤于家务,经常和穷苦人家的孩子一起上山砍柴、讨野菜、谋生机、习武学艺、采药草卖等,成天与劳动人民一道打交道,积累了很多日常知识与经典词汇。
有一天,有个渔人出句上联要他对,量想他一下子肯定难以对出。
一寸无鳞,强鳝短鳅,还有鲇鲅嘴巴奓奓大;
谁知熊𨑳弼他只是略加思索,一下就对出来下联:
三元有甲,方龟圆鳖,不及螺蛳屁股扭扭歪。
熊廷弼十岁之后因家境贫困只得辍学了。其主要原因是家乡水患不断,连续几年遭受天灾,田间庄稼颗粒无收;家里人连四处讨野菜吃都时常断顿,父亲再也无力供他读书。半年之后,好在是同一房头的堂兄名叫熊廷立(廪生),被县府聘为塾师由其在家乡设馆教书。他父亲便带他去见熊𨑳立,并央求让熊廷弼在教馆里打份短工,不谈酬劳,只求有口饭吃。当然父子俩心里想的是只要能出入教馆,就可以当旁听生“漂学”些知识。
有一天,熊廷弼正在教馆帮廷立兄用白纸糊窗户,糊到一半,𨑳立觉得有些太无趣,便要去书房拉二胡。并叫熊廷弼另外找人帮忙刷浆糊。廷弼只好照办,他把窗户糊好后去找𨑳立汇报,可这时廷立还正在兴头上拉着二胡,𨑳弼只好悄声退出书房。晌午时𨑳弼去喊𨑳立兄吃瓜,吃完瓜后廷立叫住他:“𨒂弼呀,我出个对子你对的试哈看。”
纸糊窗眼,余光照我甚玲珑;”廷弼立马对曰:
“丝作琴弦,遗韵入耳真雅妙!”
廷立兄听了非常高兴地说:“贤弟对对联还确实是真功夫呢!”𨑳立当即派人找来廷弼的父亲熊西庄说:“叔! 从今往后就让廷弼跟我读书吧?他将来的学识一定比我要强。至于学费,我半分银子也不要您老出。”
三年多下来,熊𨑳弼既没饿肚子,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国学知识,毕业这一年廷弼已经十五岁了。又过了四年半耕半读的光景,熊𨑳弼已经十九岁了。在塾师熊𨑳立的帮助下 ,他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县署儒学堂深造,俗名“进秀才”。
熊廷弼虽是当了秀才,但他仍然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踏水车灌溉秧苗、劈柴挑粪,帮人做泥瓦工与木工。有一次五里界这个地方有个地主罗梁湖,另外选址在锦绣山建房屋,廷弼被请到这里当解锯匠。立柱上梁那天,瓦工木工们天没亮就上了工,可是直到太阳升起老高东家还不给开早饭。廷弼身材魁伟高大,解锯匠的活完全是出体力,他肚子感到特别饿,廷弼悄悄问东家佣人为啥迟迟不开饭,有个主事的人说:“因为大门与中梁上的对联没人写,集市上写对联的先生刚巧没出摊,这红纸买回来了可是没人写对联,没对联就请不来紫微星高照么样上梁呢?”廷弼听了说:“这不是个么难事呀?这里有现成的有既能作对联又能写对联的人站在这里呢!”“人在哪?”熊𨑳弼一拍大腿:“这人就是我呀!我来写!”工匠们都笑开了。仅七分钟时间,熊廷弼挥笔写就一幅大对联:
锦绣山高,闪闪跌跌,脉脉结成龙虎地;
梁湖水远,弯弯曲曲,滔滔流入凤凰池。
横批:“锦绣华堂”
中梁联:紫气东来照中宫
主人东家顿时眉开眼笑,马上叫厨房给熊廷弼下了一大海碗肉丝面。面吃完后上梁吉时已到,亲友贺客早已纷至沓来,来者不乏私塾教师和文人骚客与当地绅士,其中也有秀才、邑廪生(吃公费的)还有拔贡与在县衙当差的人,观看了熊𨑳弼书写对联的全部过程,大家一致都称赞他写得又快又好。
再后来熊𨑳弼赴省赶考途中,路遇另一个同乡老农,见他骑马去赶考,当即出上联要他对出下联:
骑白马,挂铜铃,叮叮咚咚;
相公,你是去考文官?还是武官?
廷弼随口对曰:
牵黄牛,赶石磙,叽叽哑哑;老者,我看打粘谷,也打糯谷。
老农连连称奇:“你这奇才!既出口成章,又还身手矫健,莫非是文曲星下凡 ,武曲星转世吧!”
果然,廷弼这年先中武解元,后又考中文解元。
作者简介:
王启飞,男,八零后,汉川市“熊廷弼在汉川”探究第一人。
崇尚民族英雄,喜爱武术易道,以现代农机在田园“描画”,用厚道热忱溯源历史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