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黄花分外香
——重温毛主席九首诗词,回望中央苏区峥嵘岁月
铁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党创建的各个革命根据地中,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具有代表性。”赣南闽西的红土地上,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此燃成燎原之势。毛泽东在戎马倥偬间写下的诗词,恰似一部用热血与理想铸就的史诗,为我们叩开了通往那段峥嵘岁月的大门。

《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1929年,蒋介石与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蒋桂战争”。这场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此时,毛泽东率领红军进入福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寥寥数语,便生动描绘出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和人民的苦难深重。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跃”字生动勾勒出红军凌厉的攻势。而“分田分地真忙”则真实记录了土地革命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革。土地革命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从根本上赢得了民心,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6月,毛泽东在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受到党内错误思想的排挤,失去了前委书记的职务。此后,他前往闽西特委指导地方工作,处于人生的低谷。同年10月,红四军进军广东梅县失利,回师闽西上杭时,正值重阳节,毛泽东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虽写于人生低谷,却洋溢着昂扬之气。“战地黄花分外香”以浪漫笔触将艰苦的战斗升华为审美的意境,展现了革命者特有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1929年底,蒋介石调集闽、粤、赣三省兵力,对闽西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会剿”。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红四军主力离开闽西,向赣南进军。
1930年1月,红四军从福建宁化出发,向江西进军,途中经过清流、归化等地。“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词句短促明快,如行军鼓点。“路隘林深苔滑”道出行军艰险,而“直指武夷山下”则彰显了红军的坚定方向。全词展现了战略转移中的从容气度。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1930年初,国民党军队向赣南革命根据地推进。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江西广昌进军。2月,红四军在广昌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在“漫天皆白”的严酷环境中,“十万工农”汇聚成不可阻挡的革命洪流。这充分体现了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年7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1930年6月,红四军、红十二军和红三军在福建汀州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后改称红一军团),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朱德任总指挥。7月,红一军团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向湖南长沙进军。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百万工农齐踊跃”勾勒出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国际歌》的旋律化作席卷大地的革命风暴,彰显了理想主义的激情。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十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龙冈地区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军第十八师主力,活捉了师长张辉瓒。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前头捉了张辉瓒”以鲜活口语记录龙冈大捷的喜悦,展现了红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必胜信念。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1931年4月,蒋介石调集二十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从东固一带出发,向西横扫七百里,连打五个胜仗,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以史诗般的笔触展现运动战的辉煌胜利。
《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929年2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在江西瑞金大柏地设伏,一举歼灭了尾追的国民党军刘士毅部,取得了大柏地战斗的胜利。这是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
1933年夏,毛泽东再次来到大柏地,看到当年战斗的遗迹,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展现了独特的“斗争美学”,曾经的战争痕迹(“弹洞前村壁”)被赋予审美意义,“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体现了革命者的浪漫情怀。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此时,毛泽东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在会昌一带进行调查研究。
7月,毛泽东登上会昌山,写下了这首词。“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即使在革命遭遇挫折的时期,“风景这边独好”的豪迈宣言,展现了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前途的无限信心。

结 语
九首诗词,如九座丰碑,铭刻着中央苏区那段峥嵘岁月。它们既是壮丽的诗篇,更是历史的见证。当我们重读这些词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理想的年代。
“战地黄花分外香”——这沁人心脾的芬芳,至今仍在向我们诉说着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豪迈情怀。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种革命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余开华,1969一1973年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责编: 槛外人 2025-10-6(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