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映月 千年回响(之二)
——井陉罐语
撰稿:张玉芳
解说:刘海平
唐之绚:彩料与窑变的共舞
唐代井陉窑,彩料运用攀上新高。彩料以铁为魂,从浅淡赭石色到浓郁深褐色,层次丰盈得像大地肌理。画工对料浆浓度、铁元素量的掌控,准得像腕间悬着把无形的秤;彩绘时笔锋流转灵动,料浆太稀则色彩寡淡,太浓又会在窑变时晕散模糊,失了原本轮廓。
展牌上那只唐代三彩塔式罐,便是最好见证。它的釉色如初生生命胚胎,满是无限可能;青灰相间的纹脉像命运刻下的印记,藏着窑火洗礼的故事。历经千年窑火涅槃,它终于在当代展厅与我们相逢,釉下彩线条依旧鲜活,仿佛还带着千年前工匠指尖的温度,诉说唐代瓷艺的辉煌。
宋元之雅:温度与平衡的极致
一次烧成的窑火,是对井陉窑工艺的终极考验。彩料发色、胎体烧结、透明釉流动,得在同一温度区间里完美完成物理蜕变。透明釉既要烧出亮泽温润的质感,又不能流得太厉害“吞掉”下方纹饰,得在“润”与“透”之间找精准平衡。这窑火里,藏着井陉窑工对温展柜里的金元白筋罐、宋代点彩罐,是这份逻辑最生动的注脚——白筋像凝霜盖在罐上,点彩似星子缀在釉面,每处细节都透着古人的匠心。
作为河北四大名窑之一,井陉窑凭着胎质坚如磐石、釉色润似美玉、纹饰朴若民歌的鲜明风格,让这些遗存成了研究北方陶瓷发展的珍贵实物。听李怀林会长解说,观众才能读懂每道纹路里的匠心,摸清每处釉色变化背后的工艺密码。
一只绘着仕女的瓷罐格外打眼,像遗世独立的珍宝。瓷罐上的仕女抱着阮咸,发鬓轻扬如微风拂过,在釉下圆形纹样里,仿佛下一秒就要拨动琴弦,奏响跨越千年的弦音。这是井陉窑遗址里唯一发现的人物仕女图罐,彻底打破了“井陉窑纹饰重民间、轻雅致”的固有印象——原来在民间活力的质朴底色上,也能长出这般细腻灵动的人文意趣,让我们看见井陉窑不为人知的温柔。
明代花鸟罐的釉彩,经数百年时光冲刷仍鲜活如初,像把春日生机永远锁在釉色里;清代款识罐上的文字,如岁月盖下的邮戳,把时代故事、窑口印记仔细封在瓷罐世界里。井陉釉下彩的审美,在这些展品里尽显:花草纹笔触简练却有趣,卷草、团花透着蓬勃生命力,似能听见花草生长的簌簌声;几何纹如斑点、条纹交错,装饰性强得像民间剪纸般明快;少量文字与鸟兽纹,不拘一格、洒脱奔放,藏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这份独特审美,和同期邢窑的素净、定窑的规整素雅形成鲜明对比,成了看北方民间审美的一扇窗。它把世俗生活的活力、百姓对生活的热情,凝在日常器用的方寸间,让每只罐都成了庶民美学的鲜活载体。就像那只绘着“鹤鸣霁月”的瓷罐,花鸟在釉下肆意生长,无拘无束,把北方民间的自由真率,酿成时光里一坛醇厚的清酒,越品越有味道。
作者简介:张玉芳:笔名眸倾天下、无瑕,1990年,井陉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女工委副主任,《太行诗苑》编辑,《方台钓韵》副主编,河北省新艺术家联合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诗观:以诗为杖,不懈攀登。
刘海平,媒体人,播音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播音主持专委会主任,国际中文朗诵金梅花奖获得者。
编辑制作:王利馨
审核:张佩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