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全真派在其发展过个程中形成了山西永济的“永乐宫”(吕祖)、陕西户县的“重阳宫”(王重阳祖师)、北京的“白云观”(丘祖)。三大祖庭。
三清殿又称无极殿,是供“太清、玉属、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为永乐宫的主殿。面阔七间,深四间,八架椽,单檐五脊顶。前檐中央五间和后檐明间均为隔扇门,其余为墙。北中三间设神坛,其上供奉道教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合称为三清。殿内四壁满布壁画,壁画高4.26米,全长94.68米,面积达403.34平方米,画面上共有人物286个。
重阳殿是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内出采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纯阳殿(又名混成殿、吕祖殿),殿宽五间,进深三间,八架椽,上覆单梁九脊琉璃屋顶。殿北部一间四柱神坛,前檐明次间与后檐明间皆为隔扇门,余为墙面。神坛上原为吕洞宾塑像,现已残毁。扇面墙后为《钟离权度吕洞宾图》,高3.7米,面积16平方米。
山西永济“永乐宫”被誉为道教祖庭,主要是因为它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首的吕洞宾而建,并且是全真道的重要圣地之一。
永乐宫是现存的元代精美的建筑,是全国最大的道教宫观,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范例,也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其中三清殿《朝元图》是世界绘画史上群像构图发展的顶峰,是世界罕见的巨制,堪称国宝,搬迁重建,十分必要为了保护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永乐宫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竣工,施工期达110多年。元中统三年(1261)扩为“大纯阳万寿宫”。永乐宫原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由于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建设,永乐宫原址被规划在淹没区内。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从1959年至1965年,永乐宫原物原貌被搬迁至芮城县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国都遗址保存。
永乐宫,又称大纯阳万寿宫,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宫观,与北京白云观、陕西重阳宫并列为全真道三大祖庭。永乐宫历经元、明、清三代和民国时期的修建,1959年起,历时六年,于1964年在古魏城遗址内复建完工。永乐宫的创建与全真道的兴盛紧密相关,它的道教文化依托于全真道,体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刻内涵。
永乐宫的建筑风格独特,被称为“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不仅因为它的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还因为其宫内壁画的传奇性。这些壁画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巨制。此外,永乐宫的搬迁也是一个保护奇迹,6年时间整体搬迁成为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奇迹。
因此,永乐宫不仅因其历史意义和建筑风格被誉为中国道教的重要圣地,还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珍贵的文物价值,成为道教祖庭的象征。
重阳宫,又称“重阳万寿宫”“祖庵”,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盛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祖庵街道,距西安市中心40千米。很明显,该地街道名称也源自于重阳宫。
重阳宫是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其教为全真。因其弟子丘处机受到元太祖的器重,全真教在北方愈益兴盛。重阳宫从而成为全真教祖庭。
重阳宫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秦岭北麓,甘水之畔。西望周至,东接鄠邑县城,南望终南。甘水出峪自东南而来,经重阳宫西北去流入渭水。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自焚其居,东行至山东宁海,得丘处机、刘处玄、谭长真、马钰诸弟子,创全真道教。王重阳卒后,弟子护送其遗骨葬于旧居。马钰袭掌全真教后,于其地建立道观,手书“祖庭”二字为额。嗣后,王重阳弟子王处一上奏,请于其址建灵虚观,丘处机又请改名重阳宫。
元代,重阳宫盛极一时,在北方道教中影响巨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有殿堂建筑约5048间,宫域东至涝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终南山,北临渭水,全真道徒云集于此,最盛时近万人,宫观规模之大为天下道观之首。元世祖时,重阳宫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称,悬挂在山门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赐金匾至今仍清晰可辩。
重阳宫最盛时,道士近万人。明代,朝廷对全真教采取了抑制的政策,全真教出现了分门别派群龙无首的景象。由于全真教的逐渐失势,重阳宫亦由盛而衰,宫院逐步缩小,原有碑石散弃露天。原有七十余通元代碑刻,仅留存三十余通。这些碑石大都有蛟首龟趺,多用蒙汉两种文字刻成,是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珍贵资料。此外,还有“七真图像”、“万寿宫图”及用蒙古文、藏文、八思巴文写成的圣旨碑等石刻,这些碑石是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清代以后虽有过几次小的修葺。但仅是维持保留着这座古道观。直到建国前夕,重阳宫仅残存老君殿、灵宫殿、祖师殿三座建筑和“五塔坟”、“祖师墓”及散落于庙宇遗址的碑石。建国初,重阳宫碑石散置于近十里范围内的田间、坟头、宫观遗址,遭风雨浸蚀与人为破坏,面临灭失的境遇,引起了宗教界与政府的关注与重视。至今仍保留有殿堂楼舍百余间,包括灵观殿、祖师殿及下院城道宫、集仙观、遇仙宫等庙点,展现其宏伟规模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重阳宫因其独特的宗教地位、宏伟的建筑格局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成为了道教全真派的祖庭,对于研究道教全真派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由于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龙门派祖师,因此,白云观也被人们称为“全真龙门派祖庭”,享有“全真第一丛林”之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及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道教界的全国性机构均曾设立在白云观。在广大道教徒的心目中,它有着崇高的地位。
白云观前身系唐代的天长观。据载,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此观。观内至今还有一座汉白玉石雕的老子坐像,据说就是唐代的遗物。金正隆五年 (1160),天长观遭火灾焚烧殆尽。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历时七载,至大定十四年(1174)三月竣工。金世宗赐名曰“十方天长观”。泰和二年(1202),天长观又不幸罹于火灾,仅余老君石像。翌年重修,改名曰“太极宫”。金宣宗贞佑二年(1215),国势不振,迁都于汴,太极宫遂逐渐荒废。
元初,丘处机自西域大雪山觐见成吉思汗,东归燕京,赐居于太极宫。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遂命弟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楼台又焕然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极宫为“长春观”。七月,丘处机仙逝于长春观。次年,徒弟尹志平在长春观东侧下院建处顺堂藏丘祖仙蜕,白云观遂称为全真龙门派祖庭。元末,连年争战,长春观原有殿宇日渐衰圮。明初,以处顺堂为中心重建宫观,并易名为白云观。清初王常月来白云观,并公开传戒,受戒的龙门派弟子得其教法,广传于各地道观。今全真教徒大多数属龙门派,白云观也就被称为全真道第一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