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秽境
文/樊志刚(辽宁)
独坐山中
觉秋意渐浓
衰草残烟旧行处
片片落飞红
细谙往事如许
浮生若梦
才不过几个年头
人迹了无踪
想极乐净土
依正姝容
又何恋业海沉浮
娑婆秽境
何以解脱
文/樊志刚(辽宁)
苦剧娑婆
重重幻网难破
斩不断的情爱
名缰利锁
经劫迷失在六道
颠倒困惑
依恋途中风景
苦苦执着
不识自性宝藏
向外求索
成了歧路亡羊
何以解脱
樊志刚两首禅意诗作评:叩问娑婆,求索解脱
樊志刚这两首《娑婆秽境》与《何以解脱》,以“观境”起、以“叩问”终,构成一组层层递进的禅思短章,将对尘世的体悟与对解脱的求索融于浅白字句,兼具画面感与哲思力。
《娑婆秽境》以“山中独坐”的具象场景开篇,“衰草残烟”“落飞红”的秋景,不仅是时节描摹,更暗喻尘世的无常与衰败;“浮生若梦”“人迹无踪”则从景物转向心境,点出对世事短暂、变迁的怅惘。末句“何恋业海沉浮,娑婆秽境”以反问收束,将前半段的感性体悟升华为对尘世本质的清醒认知,为下一首的“求索”埋下伏笔。
《何以解脱》则直面“如何破局”的核心问题:“情爱”“名缰利锁”点出尘世束缚的根源,“六道迷失”“向外求索”道尽众生执着的困境,“歧路亡羊”的比喻更是精准戳中向外寻解脱的误区。全诗以“何以解脱”的叩问收尾,不给出答案却引人深思,既呼应了前作对“娑婆秽境”的批判,又将思考引向“向内观照自性”的禅修核心,形成“观境—知苦—求脱”的完整逻辑闭环。
两首诗语言质朴如话,却藏深意,没有晦涩的禅学术语,而是以“秋景”“往事”“情爱名利”等人人可感的日常意象,让“娑婆之苦”与“解脱之问”变得真切可触,读来既见禅者的清醒,亦含对众生的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