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传薪火
文化劲风润古虞
文/赵子敬 南山松
“中央会议传农村,句句报告暖民心,春风化雨千山秀。文化生活感化人……”。国庆节前夕,虞城县利民镇老年说唱队在利民文化广场义务演出时的一段快书,赢得了观众的拍手叫好。
新中国成立76年来,利民镇的文化生活更是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文艺家、曲艺家、文学家、书画家、诗词与新闻爱好者等。曾被誉为“豫东红脸王”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唐玉成、红脸表演艺术家杨启超、朱勤堂、刘新民,花脸王王彦山、豫剧著名武生李国范,曲艺作家范乃仲,戏剧作家张锡荣、胡奎明,小说故事家王根柱、范乃安、南秀山,散文杂文家张存元,书画家王剑、范运领、赵玉筠,文史、诗词与新闻爱好者申金玉、王海洲、李建设、范永华、范学爱、李玉领、刘保显、赵新军、胡新旺、韩炳祥等古虞利民老文化人,他们都曾为利民镇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特别奉献。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文化领域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化活动团体。利民镇一些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先后组织创办了夕阳诗社、文史研究组、炎黄文化研究会利民分会、梨园艺术学校、夕阳科技协会、木兰腰鼓队、老年说唱队、太极拳队、舞鞭舞剑队、广场舞蹈队等十几个老年文化活动社会团体。
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老人,不断辛勤耕耘,他们先后在省、市、县多家媒体发表新闻采访报导900余篇;发表小说故事、散文杂文、报告文学、诗词歌赋等2000余篇;发表摄影报道、书画作品380余幅。同时,他们还在《古虞沧桑》《虞城文史资料》《殷商文化探源》《商丘改革开放四十年记忆》《殷商文化研究》《河南省文史资料》《工业记忆一一构筑河南现代化之基》等文史资料图书中发表文史作品180余篇。
该镇参加文化活动年龄最大的是申金玉先生(原任利民镇副镇长),今年93岁。他离休30多年来,不种花,不养鸟,执着写作。他不但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诗词200余首,发表杂文十几篇。同时,还在虞城县政协出版的《古虞沧桑》、《虞城文史资料》等文史图书中发表文史作品36篇。申金玉先生为挖掘古虞文史资料,保护利民镇文史遗产,他常常骑着自行车到临近乡镇走访,调查了解,挖掘古碑,古迹,还曾陪同台湾考古学家吴秀玉,高双印,京九晚报记者李海军,大河报记者姚伟,商丘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振邦等人到利民镇杨东明墓,商均墓,原杜康酒厂杨灿楼,城隍庙,古城四关护城湖等地参观考察。他还写出古虞文物报告十几篇。现在申金玉先生虽然年纪大了,腿疼走路不方便,手写字也不灵活。但他总是把自己亲历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历史资料,颤抖着双手写在本子上,让一些知名人士代他向市、县、镇领导汇报。虞城县 政协每年一次在利民镇组织的文化老人座谈会上,一位县政协领导说:这些文化老人是利民镇的功臣财富,是参谋,是顾问,利民古城这帮文化老人要是相继离世,也是古虞利民的一大损失,今后再让下一代挖掘搜集古虞国四千年文史资料就很难了……
利民镇文化大院里,每天早晨,有60多名男女中老年人,跟着一位白发老者学打太极拳,学练太极剑。晚上,利民中心文化广场就能看见一群群中老年妇女在这里跳广场舞、做健体操。农民文化大舞台几乎天天晚上都有唱歌的,唱戏的,说小品的,演杂技的,吹唢呐的,场场迎来数百人观看。
目前,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继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民间文化和地方特色艺术,在利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利民镇文化发展、创作之风劲吹古虞大地,中老年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
赵子敬
南山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