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吃甜思苦
文/刘孟领
中秋节前夕的周日,儿女携子一块凑到一起,一大家子十几个人,鸡鸭鱼肉,饮料白酒,随便吃喝,个个高兴。当议论起中秋的来历,回忆起我小时的八月十五,简单对比新中国成立以来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倍感亲切,倍感自豪,倍感幸福。
酒过三杯,菜吃五味,我问孙男嫡女:“现在的生活,你们有何感想?”他们异口同声,“好!”在欢声笑语中,我给儿女们讲起我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故事,收效甚好。
我说,“我小时候,六七十年前,过了年(春节)就想八月十五(中秋节),因为祖国刚解放,推翻了‘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人民当家做了主人,社会地位虽提高了,但国民经济没基础,纯粹是‘一穷二白’,生活物资跟不上,一家人一年也吃不了十斤棉籽油,白面很少吃,没听说过大米什么的;那时过‘八月十五’,只能一大家子十来口人,把‘月饼’(母亲做的)分着尝尝,割上一小块肉,买奌新鲜菜自己炒一炒,简简单单吃上一顿团圆饭,节日也就过去了。由于中秋节生活略好于平常,油水大点儿,就很兴奋。”
我清楚地记得,中秋节那天,天渐渐黑了下来,父亲在厨房里拉着风箱,用烧火棍拨弄着柴火,母亲将一排排饺子倒到锅里,她时不时地把长勺子在锅里推一把,破旧的厨房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们姊妹几个围坐在锅旁,看炉火明灭,看饺子翻腾,看饺子出锅。
母亲把地桌子搬到院子中间,水果洗好后用碗盛好,整齐地放在桌子上,放上自己用白面冰糖果仁做的月饼,端上饺子,面南站北,母亲带着妹妹拜月。母亲说,这是向月亮奶奶祈祷——保佑女孩心灵手巧,保佑学子上学读书,保佑百姓生意兴隆,保佑农业五谷丰登。
祭拜完月亮,我们一下子围到桌子旁,接受母亲分给我们吃为数不多的月饼,吃香甜可口的水果,吃香味四溢的炒菜。那月饼,那水果,真好吃。我们慢慢嘴嚼着月饼,那甜甜的冰糖含在嘴里化成丝丝的甜蜜,那香脆的果仁滋润着我们干枯的味蕾,那绵绵的面粉挑逗着我们流动的口水,顿时回味缕缕清香;轻轻咬一口苹果,又脆又甜口齿留香;轻轻闻一下鸭梨,又香又甜萦绕鼻尖;轻轻含一颗石榴,甜冽汁液润华心灵。我们一碗又一碗的抢吃饺子,一个又一个争吃水果,直到肚皮滚圆,口打饱嗝,还依依不舍,可惜吃完了,没有了。母亲安慰说,明年八月十五更好!
是时,一弯圆月挂在天空,蓝天白云,空气透明,点点星星,亮亮晶晶。微风吹动,哗哗啦啦,诉说着树叶的心灵;月光闪亮,暗香浮动,空气里充满着我们的心声;人们谈笑,爽朗高兴,骄傲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翁。
长大后知道,以前所说的“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象征着团圆和谐。中秋赏月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秦汉年间。据东汉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当时所谓的中秋节,仅仅是作为帝王秋天祭月的一种礼仪制度,跟现在的全家团圆共赏明月涵义完全不同。历史上的唐代,逐渐形成了“供月、拜月、祭月、赏月”的习俗;到了宋朝,这一习俗在民间广泛流传;到了明朝,中秋节被誉为团圆节,一直沿续了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6年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吃得讲营养,穿的讲高档,住的讲宽敝,国泰民安,喜气洋洋。每逢中秋之夜,天宇映辉,海角天涯,一碧无际,团圆之月似一轮银盘高悬苍穹。顷刻,中秋的夜晚万籁俱寂,与人间普天同庆日,共赏一个良辰美景,追求年年满月映光辉,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一家人,赏明月,谈今昔,挺快活——
[八]珍玉食喜笑盈,
[月]圆花好分外明。
[十]风五雨滋天下,
[五]彩斑斓庆太平。
[吃]穿用度民安康,
[甜]润清新诉衷情。
[思]深忧远乐悠哉,
[苦]尽甘来锦绣程。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