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潮州,人间烟火抚凡心!潮州美食甲天下,牛肉丸,卤鹅,牛肉火锅,海鲜,生腌………耳熟能详,也渐渐成为潮汕美食名片!然而在潮州呆久啦,感觉一粥,一咸菜,一鱼饭,加上一盘炒粿条让舌尖更潮州更天然更为纯粹。
潮州人把粥称作“糜”(发mo音),这份称谓里藏着对食物最质朴的情感。潮汕俗语里,“食糜配菜脯”也是简朴生活的写照,熬粥需掌控火候,逼出米香胶质,追求米粒饱满弹牙,米汤黏稠温润。白粥的灵魂当然不在粥本身,而是繁多的“杂咸”配菜,橄榄菜,青榄,陈年老萝卜,咸鸭蛋,酸菜等等,据当地人说有一百多种之多。
与白粥还有一“黄金搭档”,就是有非饭却胜于饭的“鱼饭”。初次听闻这名字的外地人常会疑惑,待端上桌才知就是一条海鱼。问了其原由,主要是在还没有冷藏技术的年代,渔民在海上捕捞后便用海水煮鱼,既能延长保存时间,又可随时充饥,鱼饭的也就此演变而来,如今也成了潮州特色。其加工工艺是:选用新鲜个头不大的海鱼,不去鳞抛肚,将其整齐的码放在青竹筐里,一层鱼均匀撒上大粒盐,条条相叠且鱼头逆时针摆放,竹筐顶上压块铁蒸筛和石头防鱼滑动,吊入大锅采用“猛火深汤”烹煮,时间全凭经验掌控,待鱼香四溢便需及时起锅即大功告成。
食“鱼饭”颇有仪式感:撕去鱼皮(避免过咸),蘸一碟普宁豆酱,鱼肉的鲜甜与豆酱的咸香碰撞,淡而不薄,鱼肉干爽回甘,保留了大海的味道。
如果说白粥与鱼饭是土地与大海的馈赠,那粿条系列便是潮州人将米食玩到极致的智慧结晶。这种以大米磨成米浆为原料的吃食,经潮人巧手变幻出炸、炒、汤、卷、灌等多种形态,其种类之多,难以精确统计, 粿条、粿汁、红桃粿、甜粿、菜头粿、咸水粿、笋粿……每一种都有其独特风味。在潮州,粿不仅是日常吃食,而且到了祭神、祭祖的日子,粿又换上“庄重的身份”,成了连接人间与神明的媒介,将对平安、丰收、顺遂的祈愿藏在粿的香气里,敬给神灵与先祖。
大道至简,大味至淡。一碗白粥冒着热气,一块鱼饭泛着油光,一碗盘粿条飘着米香,其实才是这座城市烟火的灵魂。(离开潮州,留有余香,翻开照片,细品味道,随手写下几笔,只当一种记忆!)
评《潮州烟火记》
本文跳出对潮州知名大菜的常规书写,以“一粥一鱼一粿”的寻常吃食为切口,精准捕捉到潮州饮食文化的精髓。
其文妙在“由物及魂”的叙事逻辑:写“糜”,既释“mo”音之质朴,又点“百样杂咸”之丰,于火候把控的细节中见对日常的敬畏;写“鱼饭”,先解“非饭是鱼”的命名之趣,再述竹筐码放、猛火烹煮的古法工艺,更以撕皮蘸酱的食法勾勒市井滋味,让“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具象可感;写“粿条”,则兼顾炸炒汤卷的形态之变与祭神祭祖的文化之重,赋予米食以情感温度。
文字不事雕琢却肌理分明,从食材到做法,从味觉到记忆,层层递进间将“大道至简,大味至淡”的饮食哲学与潮州人的生活底色娓娓道来,让烟火气成为可触摸的乡愁与城市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