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雨中的桂香漫进屋里,恰好妹妹给母亲电话说,明天回家蒸肉的配料已经买好,让侄儿侄女们回家聚聚时,才惊觉,明天就是中秋节了。
这一段手机里多是刷到配文“这么中,这么行,国庆佳节到洛宁”。网红乌拉拉来一趟洛宁,也就是为一口洛宁人的“妈妈菜”——粉蒸肉和糊卜,酸牛肉。
微凉的细雨中,我便忽然想起小时候总盼着的中秋团圆饭。小时候的吃喝水平普遍偏低,能一天三顿吃上白面馍就是最向往的生活,蒸肉也不是像现在,平时想啥时候吃就能吃到的,只有逢年过节或是爷爷,奶奶过生日的时候,母亲和三个姑姑,三个婶婶们才会忙乎一大上午,蒸一锅蒸肉,而我趴在门框边问:“什么时候能吃呀?”然后,爷爷、奶奶和父亲、大大们一桌,姑姑和婶婶们一篦子,我们年龄小的围一块,全家人其乐融融。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还挺快乐的,那时候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吃饱玩好。那有像现在顿顿能吃饱饭,天天还有事和些许扯淡的事也都要干。
那时候以为,圆满就是一大家人围坐吃蒸肉,太阳刚好爬过院墙。
奶奶和爷爷相继去逝多年,姑姑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儿子媳妇,女儿姑爷,婶婶们也有了自己女儿姑爷儿子媳妇和孙辈们,小时候那种圆满快乐和幸福,已经被如今的忙碌和亲人们经常不见面所围堵。
不知不觉人到中年,却忽然发现:成年人的中秋,多是“一半烟火,一半惦念”。
今晚刚回到家,媳妇说儿子想他姑姑了,刚和妹妹通了电话,说是明天中秋节回家看望爷奶,品尝姑姑的手艺粉蒸肉呢。
原来,相互惦念是亲情的互念。就如你看过春风十里,见过夏至未至,试过秋光涟漪,爱过冬日暖阳,全抵不过最真最亲的惦念。就像丰子恺说的:“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惦念,它藏在妈妈反复叮嘱“添件外套”的絮叨里;躲在晚上疲惫回家爱人悄悄给你端来洗脚水的温度里;也落在朋友微信“起来吃没?走,一块吃早餐去”的默契里。
牵挂从不需要对等的回应。当你看到一件物品,感觉它和你的亲友相配增辉,就毫不犹豫送到,也不管对方是否真的喜欢。所以,你一想到“有人在惦记我”,孤独就会悄悄退成温柔的背景。

月亮有圆有缺,日子有聚有散。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惦念,一句“注意安全”,一个未接来电后的短信回复,甚至只是朋友圈里默默点的一个赞,一个微信秒回“嗯嗯”,早已把“圆满”酿成了心头的甜。
无论风雨, 云层后面,十五的月亮依旧会升起,不管你在哪儿,总有人在月光里,把你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