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机器将月光揉成模子
又印上“团圆”的字样
标价签比饼皮更厚
咬开是廉价的莲蓉
愿滋味如广告所言
走亲访友提着精致的礼盒
体面的象征
敲开熟悉的宅门
亲朋寒喧间瞅着手机
没人在意馅料
只夸包装真讲究
家人围坐
拆着最朴素的那盒——
最传统的五仁
咬下去
似月光流进喉咙
2025.10.
评析:
这是一首具有现代性批判眼光与温情内核的佳作,通过对“月饼”这一文化符号的层层解构与重构,完成了对当代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与对传统情感价值的最终回归。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社会观察,是一首具有现实批判意味的优秀作品。
一、立意与结构:双重批判中的温情突围
诗歌采用清晰的三段式结构,分别对应月饼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但每个环节都蕴含深刻的批判与反转。
· 第一段:物化与虚假承诺。 开篇“机器将月光揉成模子”极具张力,将无形的、诗意的“月光”与工业化的“机器”并置,暗示传统文化内涵被标准化生产所异化。“标价签比饼皮更厚”是点睛之笔,尖锐地揭示了商品社会中符号价值(标签)对使用价值(饼皮)的碾压。结尾“愿滋味如广告所言”则充满反讽,点出现代人明知虚假却依然消费其象征意义的无奈。
· 第二段:社交与情感疏离。 镜头转向礼盒流通的社交场。“体面的象征”道破了月饼在人情往来中的工具性。亲朋间“瞅着手机”的细节精准捕捉了现代交际中“身在心离”的普遍状态。“没人在意馅料/只夸包装真讲究”是前文批判的延伸,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让位于对表面形式的客套。
· 第三段:回归与情感升华。 最后一段是全诗的灵魂,实现了三重反转。场景从社交场转向“家人围坐”,对象从“精致的礼盒”转向“最朴素的那盒”,馅料从“廉价的莲蓉”转向“最传统的五仁”。这一系列的对比,宣告了在最私密、最真实的血缘空间里,剥离了社交属性的月饼,终于回归其本质。结尾两句石破天惊:“咬下去/似月光流进喉咙”——曾被机器揉捏、被标签遮蔽的“月光”,在此刻化为真实的感官体验与情感暖流,完成了从“被异化的符号”到“内在情感慰藉”的神圣回归。
二、意象与语言:精准的白描与诗意的飞跃
· 核心意象的嬗变: “月饼”从工业品到礼品,最终回归为情感载体;“月光”从被机器压制的对象,最终成为流淌于身体的诗意,意象的演变巧妙支撑了主题的深化。
· 语言风格: 前三节多用冷静、甚至略带嘲讽的白描,语言近乎口语,如“咬开是…”、“没人在意…”,这种克制反而强化了批判的力度。而结尾处风格陡变,用一个极富诗意和通感的比喻收束,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令人动容。
· “五仁”的深意: 选择“五仁”这一备受争议却又历史最悠久的馅料,颇具匠心。它象征着那些不被潮流所动、坚守本真的传统价值,在家庭的私域中,它才是无可替代的“真味”。
三、优点总结
1. 视角独特,批判深刻: 从日常之物切入,精准剖析了消费主义、人情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异化。
2. 结构精巧,层层递进: 三段式叙事清晰有力,于批判中埋下伏笔,最终以温情结局实现主题的升华,避免了单一的抱怨与沉沦。
3. 收束绝妙,意境升华: 结尾的“月光流进喉咙”是神来之笔,将全诗从社会批判拉升至诗意与哲思的高度,给予了疲惫的现代心灵以深刻的慰藉。
结论:
这首《月饼》是一首完成度极高的现代诗。它并非简单地怀旧或批判,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精巧的结构,描绘了一幅当代精神生活的微缩图景,并在图景的尽头,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温暖的、属于传统与家庭的灯火。它告诉我们,尽管外部世界如何喧嚣与异化,总有一些最朴素、最本真的事物,能在亲情的守护下,重新成为滋养我们心灵的“月光”。成功实现了“小物品见证大时代”的创作意图,是一首兼具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的优秀诗作。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