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桦源/文
在行政执法领域,不少人习惯于对上级指令唯命是从,将“长官意志”置于法律之上。
然而,湖南省涟源市自然资源局执法大队长陈卫峰却以“绝不当‘舔狗’”为职业信条,在执法过程中始终坚守法律底线,不畏权势,不媚上级,用实际行动捍卫了法律尊严,成为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一抹亮色。
陈卫峰的执法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2025年9月中旬的一次经历。
当时,一位省里某职能部门的“厅官”率队下沉到涟源市乡镇村组督导工作。面对上级领导,陈卫峰没有阿谀奉承,没有唯唯诺诺,而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对一宗土地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诠释。最终,这位厅级干部不仅采纳了陈卫峰的意见,还由衷地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场景,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以理服权”、什么是“依法行政”。
在陈卫峰的执法字典里,没有“权大于法”这一说。遇到强权压法、以权代法的情形,他总是有理有节地拿出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与那些当权者据理力争,将“长官意志”拉回到法律轨道上来。
这种做法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在深厚的法律素养基础上,融入勇气担当与工作智慧的综合凸现。
陈卫峰绝不当“舔狗”,实质上是对法治精神的坚守。
法治社会的核心要义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没有特权可言。然而,在现实执法环境中,尤其是行政执法环境,权力干预、关系执法、选择性执法等现象仍时有发生。
在这种背景下,陈卫峰的坚守尤为可贵。他守护的不仅是具体案件中的公平正义,更是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
从更深层次看,陈卫峰式的执法者是中国法治进步的中流砥柱。
法治大厦的建立,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无数执法者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坚守法治原则。
只有当法律成为解决社会争议的最高准则,只有当权力被牢牢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法治中国才能真正实现。
陈卫峰的故事也启示我们:不当“舔狗”并非一味蛮干,而是需要将原则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
他在与上级领导沟通时,采取的是“耐心、细致、反复”的方式,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的策略。
这种既坚持原则又注重方法的工作态度,使得他的意见最终能够被领导采纳,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实现了工作目标。
对于整个执法队伍而言,陈卫峰树立了榜样。
执法者应当明白,他们的职责是执行法律,服务人民,而非讨好上级。只有保持这种职业操守,执法机关才能赢得公众信任,树立执法权威。
可喜的是,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执法者开始像陈卫峰那样勇于坚守原则,从近年来不断曝光的执法案例中可见一斑。
当然,要为陈卫峰式的执法者创造更好的履职环境,还需要制度建设的有力支撑。
应当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度,确保执法者依法履职不受干涉;完善权力监督机制,防止“长官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强化法律教育,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执法者敢于不当“舔狗”,勇于捍卫法律。
陈卫峰的故事映照出中国法治进步的轨迹。
从“权大于法”到“法大于权”,从唯命是从到依法办事,这一转变过程充满艰辛,却是一个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当越来越多的执法者能够像陈卫峰那样理直气壮地以法律为准绳,当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能够像那位厅级干部那样欣然接受正确法律意见,法治中国的蓝图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陈卫峰,这位绝不当“舔狗”的执法大队长,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法律尊严不在于权力的背书,而在于其本身的公正与执法者的坚守。
他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平凡英雄,是无数坚守法治一线执法者的缩影。
他们的存在,让我们对法治中国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