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长河公园漫记
文/江艳军
来麻阳支教的第一个周末,天空像被清水洗过的玻璃蓝,透亮得晃眼。与妻子约定,两周回一趟长沙,这个周末便成了我与这座小城的独处时光——上午探长河公园,下午访文名山,计划里藏着几分对陌生土地的好奇。
说起与长河公园的缘分,倒有段巧事。两年前,跟岗的张副校长总在工会活动时念叨它,说那是麻阳县委县政府重点打造的民生项目,设计得“像从画里抠出来似的”。那时只当是远方故事,没承想如今真要踏进去,倒生出些“冥冥中自有牵引”的感慨。其实我与麻阳的牵绊早有伏笔:2019年6月,我就和曹老师来过锦江中学送教,一堂科学课、一场微讲座,台下老师们眼里的光,此刻想起来还暖乎乎的。如今能在这里支教一年,倒像是来赴一场迟到的约。
清晨七点的锦江宾馆公交站,阳光刚爬上对面楼房的檐角。几辆出租车慢悠悠滑过,空车红灯牌在风里晃,我却铁了心要等公交——想慢慢晃,感受这座县城的呼吸,不急不赶。站台旁的早点摊飘来米粉香,穿蓝布衫的阿婆蹲在路边择菜,竹篮里的青椒红得发亮。等了足有半小时,5号公交才“哐当”一声停在面前,司机是个方脸大叔,脸颊两边爬满络腮胡,听我问长河公园,嗓门亮堂:“过了桥到长河路下,四站地!”车开起来摇摇晃晃,左转右转时,能瞥见路边商铺的卷帘门一一拉起,包子铺的蒸汽混着晨雾,在玻璃窗上凝成细珠。到了站,大叔还探出头补了句:“穿过这个小区左转,树最密的地方就是!”这周到劲儿,让人心头一热。
照他指引的路往里走,果然能闻到一缕缕草木的清香。约一百米外的公路边,横卧着丈高的大理石,“麻阳・长河公园”几个字嵌在石上,笔锋刚劲,像被晨光镀了层金边。隔着马路望山门,小广场上的石头立柱挺拔笔直,柱身雕着缠枝纹,细看还有苗族银饰的纹样,绕柱而上的纹饰像给石柱系了条金腰带。正中央的神兽塑像威风凛凛,头似鹿,身如狮,鳞片在阳光下闪着哑光,许是麒麟吧?一位银发奶奶带着扎羊角辫的小孙子坐在石阶上,小孩手里的风车转得呼呼响,奶奶的蒲扇一起一落拍打着裤腿。广场两侧,两队晨练的人正跳着舞,左侧穿黄绿运动套装的女士站在最前面做弓步,伴着口令声“一二”上下起伏,迎合着音乐节拍,不像广场舞那般热闹,倒像溪水漫过鹅卵石,轻轻巧巧的。我举起手机,用1倍焦距拍全了山门的轮廓,又调2倍焦距定格了神兽的眼睛,才踩着斑马线穿过了马路。
拾级而上时,脚边的牛筋草带着潮意。刚穿过一小段林荫道,眼前忽的敞亮起来——竟是个斜坡状的山谷,中央立着一株桂花树,枝桠被晨露打湿,绿得发亮。四周的花圃用竹篱笆围出花瓣的形状,石碑上“六月海花谷”五个字带着水汽。虽已立秋,可谷里的柳叶马鞭草还站得笔直,淡紫色的花穗像一串串小铃铛,风过时轻轻晃。蹲下去时,裤腿沾了草叶的露水。淡紫色的花穗垂到膝盖,仔细看,每朵小花都张着五片小瓣,像无数只小巴掌在风里轻轻拍。这花本应快谢了,偏它们犟着,倒成了秋日里的小倔强。
往上走没几步,一块石碑上“中国冰糖橙之都”几个行楷娟秀得很。我左右望了望,没见着橙树,许是公园别处种着?正琢磨着,视野突然开阔了——远处的河面闪着碎银似的光,藏在层层叠叠的绿荫后头,像害羞的姑娘撩开了面纱。面前岔路多,正犹豫,一个光膀子的晨跑大哥从最宽的那条路冲过来,汗珠顺着他的脊背往下淌,我便跟着往那边去了,路边的草木叫不上名,只觉叶片上的露珠沾了晨光,亮闪闪的。
“科学老师!”一声清脆的叫喊。我愣了愣,转头见个穿蓝白校服的小男孩,背着挎包,脸蛋红扑扑的。才在四年级上了两节课,我哪记得住名字?他倒大方,见我望他,又喊了声。“你家在这附近?”我习惯性问。他已经跑出去几步,又回过头大声答:“不是,来玩的!”声音里带着孩子气的脆。看着他跑远的背影,我心里竟有点得意——才两节课就被记住了,这趟逛公园,心情忽然轻快得像踩着云。
这时,我来到了湖泊转角,一截黑色排水管清晰可见,上面有好几处破洞,田螺把它当成了家——它们是怎么找到这个漏水的角落?密密麻麻的,深褐色的壳沾着水汽,有的正慢悠悠地挪,留下银亮的痕迹。旁边一根柳树枝斜搭在管身上,柳叶垂到水面,荡起一圈圈小涟漪。我退后两步,忽然想起小时候总爱把田螺从水沟里捞出来,装在玻璃瓶里看它们吐泡泡,原来长大后的“不打扰”,竟是弄丢了那份莽撞的好奇。
顺着水泥路往下走,脚步踩在落叶上沙沙响。忽见水边立着棵树,满枝的果实像绿豆子,一串串挂着。我停下细瞧,叶片是卵形的,边缘带点小锯齿,倒像上班路上见过的青梨树。手机扫了才知,这叫豆梨,果实真就豆子大小。看它们敞亮亮地挂在枝头,要么味苦,要么太小,想来是不能吃的,入药倒合适。大半枝条探向河面,影子落在水里,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像谁在水面写着不成句的诗。我举着手机拍了又拍,总觉得这画面里藏着些说不出的静。
再往前,一片藤蔓凉棚突然撞进眼帘。木桩支架早被椭圆形的绿叶裹得严实,晨曦拼了命也钻不进来,倒有一串串果实从叶缝里垂下来,像长条形的刀豆,绿中带点紫,风过时轻轻晃,像挂了串小铃铛。棚下,两位白发老人正打太极,云手时衣袂飘飘,马步稳如磐石,一招一式里都是岁月沉淀的从容。藤蔓根部旁的石凳上,坐着两位老奶奶,手里攥着手机,眼神慢悠悠的,一会儿瞟瞟湖面的波光,一会儿瞅瞅打太极的身影,偶尔低头按按手机,像是在跟时间说:“不急,咱慢慢过。”
阳光透过藤蔓,在地上织了片碎金。坐下来,咬面包的瞬间,忽然觉得,有些时刻是不用急着说清楚的。
作者简介:
江艳军,中共党员,长沙市芙蓉区实验小学教师,芙蓉区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教师作家分会会员,芙蓉区第五批卓越教师,长沙市骨干教师,长沙市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